(
课件网) 我与地坛 ———史铁生 课程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和母亲的形象特点,品味文章中表达比较含蓄的语句。 2.理解文章中情与景的内在关系,学习本文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遭遇重大打击后的心路历程,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生死、生活、亲情的态度。 要点导航 1.核心素养落实 [情境探究]史铁生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痛苦体验感悟到:青春致残是不幸的、痛苦的,而双倍的痛苦却加在了体弱的母亲的肩上。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作者是如何描绘母爱的 [教材深挖]结合《我与地坛(节选)》第一部分内容分析:地坛的景物带给史铁生怎样的生命感悟 [自主学习]学习点:双线交织法 2.必会教考衔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轮椅上的斗士--史铁生 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中国著名作家。他1969年去陕西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住进医院。他在做了几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3年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 作者介绍 史铁生的作品呈现出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的倾向,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史铁生的写作与他的生命是完全合而为一的。他说:“写作不是为了反映生活,而是以寻找以创造去实现人生,生命就是一个寻找和创造的过程,人以此过程而为人。”因此,他的作品是对生存意义的探求,能清醒地正视生命存在本身的矛盾、困境。 创作风格 主要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合欢树》《我与地坛》《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写于1989年5月,发表于1989年。1972年,21岁的史铁生不幸患病,下肢截瘫。在意气风发的年纪遭遇如此打击,史铁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在这种情形下,他走进了地坛,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它使得-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 写作背景 三、拓展知识———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 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朝帝王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是我国最大且是唯一现存的祭地之坛。地坛有方泽坛、皇祇室、牌楼、斋宫等著名旅游景点,于1925年被辟为京兆公园。园内草坪面积14.5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8.8%,现存百年以上古树176株,其中一级古树89棵。 词语 坍圮 亘古 撅 捋 蝉蜕 窸窸窣窣 嘈杂 灼烈 熨帖 意蕴 猝然 余暇 倔强 隽永 tān pǐ gèn xī sū tuì juē lǚ cù yùn cáo zhuó yùn xiá jué jiàng juàn 我与地坛 我与母亲 1、分层次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两个层次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课时 2、阅读文本,概括“我”因何去地坛? (在文中找出依据) 1.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2.“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4.“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3.“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5.“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6.“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里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离家近 宿命与缘分 小结 原因 离家近、 宿命与缘分、 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开头一段交代“我”多次提到过地坛,有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