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节选)》高一教学详案 《鸿门宴(节选)》教学详案 一、教学目标 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理解《鸿门宴》的内容和主旨。 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处世智慧。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学习《史记》的叙事艺术和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鸿门宴上各方人物的复杂关系和心理活动。 探讨鸿门宴对楚汉相争的影响及历史意义。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讲解法:对重点字词、句式和文意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表演法: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楚汉相争的视频或讲述一个楚汉相争的故事,引出课题《鸿门宴》。 提问学生:你对楚汉相争有哪些了解?你认为鸿门宴在楚汉相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介绍《鸿门宴》的写作背景。 鸿门宴发生在公元前 206 年,当时刘邦和项羽两支起义军先后进入关中,刘邦先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投降,并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项羽随后到达咸阳,设下鸿门宴,企图除掉刘邦。 (三)诵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请个别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点评。 (四)理解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课文主要记叙了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一次较量。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刘邦赴项营谢罪,项羽设宴款待。 第二部分(第 3、4 自然段):范增举玦示意,项庄舞剑助兴,樊哙闯帐护主。 第三部分(第 5、6、7 自然段):刘邦借机逃脱,张良留谢项羽。 (五)重点字词和句式讲解 讲解重点字词。 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解释为“驻扎”;“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解释为“友善,交好”。 讲解重点句式。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是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于项羽言曰”。 “此天子气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整理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鸿门宴》,谁能背诵课文的第一段?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背诵课文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二)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课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刘邦:能屈能伸、善于用人、随机应变。刘邦在鸿门宴上面对项羽的指责,能够卑躬屈膝地谢罪,表现出了他的能屈能伸。他善于用人,听从张良的建议,拉拢项伯,在危急时刻又依靠樊哙的勇敢和机智化险为夷。 项羽: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在鸿门宴上不听从范增的建议,放走了刘邦,表现出了他的刚愎自用和优柔寡断。他在刘邦前来谢罪时,被刘邦的花言巧语所迷惑,又表现出了他的妇人之仁。 张良:足智多谋、沉着冷静、忠诚守信。张良在鸿门宴上为刘邦出谋划策,帮助刘邦摆脱了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