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综合思维 结合地理要素的空间差异和时空演变规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培养学生动态的、联系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区域认知 根据图像,识别不同河段的地貌,并描述其特点。 人地协调观 描述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和交通方式的影响,根据当前人类活动的现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地理实践力 通过模拟演示、实验等体验性活动,解释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的类型和地貌特点;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形成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方法 (一)地理实验法 采用地理实验法,让学生理解教学难点,使学生看得见也摸得着,化抽象为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原因。 (二)角色扮演法 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来筹谋布局,以掌握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讲授法 采用讲授法贯穿本节教学,教师的讲授对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究、小组合作交流能够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帮助学生更清楚的感知和接收知识,形成科学认知。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三则音频(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提问:听到的是什么声音?这三段声音有什么不同? 闭上眼睛认真聆听音频声音,并回答问题。 利用听觉,新颖别致的形式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讲 解 新 课 【承转】听到的水流声来自于我国第一长河———长江。它的声音是否悦耳?河流除了给我们悦耳的美声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可以看见的吗?进入今天的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起来看看河流带给我们的美景。 无 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将注意力从听聚焦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利用Google Earth软件呈现长江的上、中、下游的卫星地图,让学生估计测量不同河段的宽度,并思考产生差异的原因。 认真观看地图,观察不同河段,思考原因。 利用卫星地图,帮助学生首先树立一条河流的整体认知,同时借助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地理中的技术应用。 侵蚀地貌实验 课前提前准备好材料(沙子、长方形水槽、小红旗、茶壶、水、一定硬度的空纸盒),将沙子倒入长方形水槽中铺平,保证其厚度约在6-8厘米左右,将空纸盒垫放在装有沙子的长方形水槽左侧,使得水槽与水平桌面夹角保持在35-45度,并在较高一侧靠边缘处插上小红旗。拿起有水的茶壶,从距离小红旗右侧(偏向较低一侧)的5厘米处,开始缓缓倒水。将水流经的地方作为河床,将开始倒水处作为河流源头,让学生观察,观察平坦的沙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河源会发生什么变化?小红旗会发生什么变化?在不同时间、不同河段,河床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同河段河流的流速会发生什么变化? 认真观察实验,思考问题,并结合教材选择性必修一33页内容,完成实验表格 化抽象、遥远、大尺度的河流侵蚀为具体、眼前、小模型,让学生看得到、摸得到,帮助学生理解,突破本节课难点。 模拟实验中河流流经的河床较为笔直,但是实际生活当中的河流却有十分多的弯曲,这是为什么呢?呈现长江荆江段“九曲回肠”景观图片和地图,形成原因是什么?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 带领学生从模拟实验走向真实世界,逐步增加考虑因素,利于学生学习。 播放河谷演变的动画,完整的呈现河谷在地理空间上上、中、下游,在地理过程中发育初期、中期到成熟期的演变,对河谷发育的过程进行总结。 认真观看动画,并根据总结补充自己的笔记。 完整过程的呈现,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理解,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对在实验中未能观察到相关现象的同学提供再次观察的机会学习。 【过渡】我们知道了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对河谷产生不断的侵蚀作用,破坏并且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