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4619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53436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三,九年级,编版,语文部,学年,2024-2025
  • cover
(课件网) 《儒林外史》讽刺作品的阅读 了解作者并结合时代背景,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理清情节,把握人物形象,领会科举制度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小说夸张、对比、细节刻画的辛辣讽刺手法。 1 2 3 对于《儒林外史》,同学们一定不陌生,之前学过的《范进中举》就出自此书。这部作品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种种丑恶现象。对于这样一部讽刺作品,我们应该如何来阅读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书名由来: “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即“儒者之林”。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有所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作者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儒林传记,并且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原本为五十五回,现在通行的刻本是五十六回。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 “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秦淮寓客、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科第兴盛之家。祖辈显达,家门鼎盛。 18岁考取秀才。23岁时父卒,家产被亲族侵夺,所承者又很快荡尽,被同族视为“败类”。33岁被迫迁家南京,贫困,仍出资修先贤祠。36岁因对科举生厌,拒绝博学鸿词科考试。54岁客死扬州,朋友买棺收殓,归葬南京。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 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雍正七年(1729 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从出身望族到坠入困顿的过程,让吴敬梓窥破了世间的真相,自36 岁后便绝意于科举,也拒绝朝廷的征辟,不再走传统士人出仕为官、显亲扬名的道路。吴敬梓反 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 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 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阅 读 方 法 一、先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 三、做读书笔记。 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1.概括大意 2.划出关键字词 3.入情入景 4.品味语言(批注/摘抄等) 5.读书心得 全书共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日常生活中普通士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对“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通过描绘这幅儒林“群丑图”,展现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