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6987

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

日期:2025-01-2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41132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同步,教学,历史选择性必修2,10课,古代,村落
  • cover
2025年同步教学 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2.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认识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唯物史观】认识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探究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和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分析中外各地民居的差异和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民居演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培养家国情怀。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时空坐标及主要内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对比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情景创设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相结合。 教学设计: 1.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一课。重点讲述了村落、集镇的演变,城市的起源与布局及世界民居的特点。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感受及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兼具现实性与历史感。课标建议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及生活经验开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形成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因此,本模块教学应多多引入地方史,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构建学生已有经验与书本结论间的联系,以达到培育家国情怀、突破核心概念、锻炼思维能力的目标。 2.高二的学生已经完成了中外通史课程的学习,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认识。基本要求是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本课的大部分内容属于全新的知识,学生之前没有学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储备不是很充足,可以通过引入具体事例向学生加以说明介绍,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帮助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材料,了解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 情景导入: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创造一个居住的环境和空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和追求。居住的环境和空间就是我们的家。 珍惜家园,探索古代、现在、未来的家! 一、村落的产生 (一)村落的含义: 农业出现以后人们筑屋定居,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居民聚居点。 (二)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1.原因: 材料一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周易·系辞下》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材料二 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墨子·辞过》 材料三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韩非子·五蠹》 归纳为: ①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先民居住形式改变的根本动力; ②人类最初选择穴居,是出于安全考虑,受自然环境和生存环境制约。 ③与农业生产出现和房屋建造技术发展等紧密相关。 2.演变: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3.影响: ①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 ②人类的生活质量逐渐提高。 (三)概况: 1.构成: 村落建有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服务场所。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2.表现: 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 3.功能: ①定居、繁衍、防卫、集体活动; ②凝聚宗族、管理教化、农业生产。 4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