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7377

第一单元第2课《凝聚的力量》教案 2024——2025学年 湘美版(2024)初中美术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19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2004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4,第一,七年级,美术,初中,美版
  • cover
课题:凝聚的力量 年级:七年级 单元:第一单元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新教材)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涉及欣赏评述领域,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图像传达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是初一学生,学生有一定的欣赏评述能力和审美能力,美术作品中蕴含精神性和凝聚力,本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凝聚的力量”。 2、艺术表现:具体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形式———构图、造型、色彩、环境、明暗。 3、创意实践:探究一位感兴趣的艺术家的代表作品,思考艺术家是如何创作的。 4、文化理解:学生能够提高文化理解,体会到艺术中蕴含的凝聚的力量,艺术是为人民服务,服务于人民,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凝聚社会精神力量的。 教学重点: 分析艺术家通过美术作品凝聚生活之美的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美术作品与文化理解的关系,探究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教具准备: 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笔、a4纸、课本。 教学方法: 提问法、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老师:上课,同学们好,请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充满凝聚力的事件或者作品呢? 学生:举手回答说明自己见到过哪些有力量感的事情或者作品。 老师:美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从迥异的个性中聚起共识,从纷纭的悲欢中凝结情感和力量。富于真实质感的作品,总是更能唤起人们的共鸣,给民族、社会的凝聚与进步带来深远的影响。让我们共同欣赏展现“于细微处汇聚力量”的美术作品。(播放美术作品的图片) 老师:分别是1870-1873年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的列宾(俄罗斯)《伏尔加河上的纤夫》、1979年中国美术馆藏的何岸《西沙之晨》、2007年中国美术馆藏的吴云华《草原盛会》、1880年克拉姆斯柯依的《月夜》、1872年希施金的《松树林》、1895年列维坦的《金色的秋天》。 老师:那么美术作品怎样展现凝聚的力量? 学生:回答,说出自己的理解,例如通过作品的画面内容、色彩等等。 老师:本节课我们通过分析作品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背景和形式分析———构图、造型、色彩、环境、明暗来感悟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并体会美术作品中的凝聚的力量。 环节二:欣赏分析,探索新知 活动一:于细微处汇聚力量 老师:我们先通过视频,来体会《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中的展现的凝聚的力量。(播放视频)。 老师:视频播放完毕,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的感悟。 学生:看到了艰辛、生活情景和共同向前的凝聚力。 老师: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系——— 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一起来到伏尔加河河畔写生。俄罗斯的母亲河那美丽的风光给列宾极大的震动。他从来没有如此亲近地看过自已的母亲河,但是随之而来的一幕却使他的心阵痛起来。涅瓦河河畔的那一幕再次上演了,一群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沉重的平底货船,艰难地向前移动着。列宾的创作激情被触发了,在随后3年时间里,他专门到伏尔加河旅行了两次,他采访纤夫,和纤夫们交朋友,并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写生。1873年,《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终于完成了。 老师:接下来,我们从作品的形式方面分析美术作品是如何展现凝聚的力量的。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了奋力拉纤的纤夫群像和伏尔加河的风景。 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