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出塞》 王 昌 龄 西汉的北部地区,这里曾经生活着一支游牧民族,叫匈奴,他们擅长骑马、射箭,是一个强大好战的民族。从战国时期开始,他们就经常对中原北部进行侵扰,烧杀抢掠,人民受尽苦难。历代皇朝都想尽办法,或以武力攻打,或以公主和亲,但都无济于事,只能派遣军队远征万里,镇守边塞。于是,在唐代就出现了一种专门描写边塞的诗歌题材,叫边塞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被称之为“压卷之作”的边塞诗《出塞》,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导入新课 《出塞二首》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出塞》是乐府旧题。秦汉以来,边关多事,烽火不熄,士兵久戍不归。诗人关心边事,同情长期征战的士兵,认为边防上的要害问题是将领无用,不能抵御来犯的敌人,因此借乐府旧题《出塞》作诗以昔讽今。其中第二首诗在《全唐诗》中同时也录入李白名下,作《军行》。 创作背景 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 作者简介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时代背景 边塞印象 这是一首边塞诗。什么是边塞? 就是很偏远的地方. 想一想边塞会有什么? 战争 为什么边塞有战争? 边塞在两国交界的地方 两国交界,一个国家想侵略我们,就会发动战争,所以边塞地区就有———战争。 边塞有什么特征 边塞大多人烟稀少,地形以沙漠、戈壁为主。 “人烟稀少” “烽火” “沙漠” “打仗的将士” 边塞印象 边塞诗常见景致,出示诗句 关山月,伤离别也。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朗读诗歌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朗读入诗 1.读懂诗题 (1)齐读诗题。 (2)“塞”的解释。 “塞”就是修筑在边区的屏障。 我们熟悉的万里长城在古代就属于“边塞”。 (3)“塞”的书写。注意“塞”字横划较多,写时需紧凑,撇捺要舒展。 (4)“出塞”的含义? 就是将士们到塞外去抵御敌人的入侵,齐读诗题。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朗读诗歌 2.读通字音、节奏 (1)指名读,强调字音: “教”四声,“将”四声。 (2)要想读好诗,不仅需要读通字音,还要读出停顿,做到声断气连。教师范读。 (3)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和节奏。 (4)全班齐读。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重点词语 出塞:出关,出征。 但使:只要。 龙城:一作“卢城”,指卢龙城,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 飞将:指西汉名将李广,曾任右北平太守,治卢龙县。一说指西汉名将卫青。 不教:不叫,不让。教,令、使。 胡马:指侵扰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及河北省北部。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感悟诗境 (1)诗人在边塞都看到了什么? 明月、边关(抓住景物), (2)那么秦时和汉时是什么意思? 秦代、汉代它们表示时间。 (3)只有秦代有明月吗?那只有汉代有边关吗? 不是,明月一直都有,边关各朝都有。不需要在前面加上朝代。 秦时明月汉时关 “秦”字追溯本源识记字形字义。象形字,部件“禾”与种植有关,秦在今陕西省一带,因是种植稻谷的好地方而叫“秦”。 感悟诗境 (4)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