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9637

9《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7次 大小:1146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说“木叶”,教学设计,统编,高中,语文,必修
  • cover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文学性的语言风格,提高对诗歌意象的辨析、赏析能力。 2.学习本文通过“木”意象在多个诗句中的使用,归纳出诗歌语言“暗示性”特质的方法———归纳法,培养逻辑概括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4.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通过诗句与古人心灵交流。 课前预习 一、作者名片 1.“盛唐气象”的提出者———林庚 (1)生平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北大中文四老”(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2)评价 ①我承认在我的所有习作中,写得最好的,还是我学习林庚先生的那些诗。林先生也许并不知道,在我心中,他始终是我的诗歌启蒙者和引路人。 ———谢冕 ②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 二、背景透视 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林庚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背后,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三、文学常识 文学评论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文学评论又叫“文艺评论”,既是指运用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探讨、体会、评价的科学研究活动,又是指反映这种研究成果的一种文章样式。其任务在于揭示艺术现象中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艺术创作的方法和规律提高文艺创作的水平;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提高读者的艺术欣赏能力,培养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学评论包括诗歌评论、小说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影视评论等。 课堂教学 一、导入 自由选择“东方树叶”和“东方木叶”两种饮料,分析“木”“叶”二字,说明原因 二、任务驱动·攻重点 任务驱动一:梳理文章内容及结构 【知识点拨】 1.如何进行快速阅读———删去例子②划记观点③整理脉络 2.如何阐释概念———寻找文中的概念所在区间。②理解文本对概念的界定: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描述法、内涵分析法、外延分析法、事例法)③注重分类归纳和对比分析:通过具体事例提炼概念内涵、阐释概念比喻义。 (1)作者说:“‘木叶’之于‘树叶’,不过只是一字之差。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试用表格的形式来分析“木(叶)”与“树(叶)”,拍照上传交流 (2)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呢?请从文中勾画要点,概括回答。 【明确】“木叶”在形象上具有两个艺术特征。1.“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2.“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