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19654

9《说“木叶”》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2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0次 大小:541794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说“木叶”,课件,38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木 木 木 自由选择“东方树叶”和“东方木叶”两种饮料,分析“木”“叶”二字,说明原因 说“木叶” 林庚 作者介绍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作者介绍 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年少时“清华四剑客”(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之一;年老时 “北大中文四老” (吴组缃、王瑶、季镇淮)之一。北大诗歌中心主任。知行合一的学者诗人。“喧闹时代的隐退者”。 皎如白雪,煦如阳春。 ———吴组缃 梳理文章 内容及结构 壹 【知识点拨】 1.如何进行快速阅读———删去例子②划记观点③整理脉络 2.如何阐释概念———寻找文中的概念所在区间。②理解文本对概念的界定: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描述法、内涵分析法、外延分析法、事例法)③注重分类归纳和对比分析:通过具体事例提炼概念内涵、阐释概念比喻义。 一、阅读文章,学会快速阅读 删去例子 划记观点 整理脉络 二、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5-8分钟):浏览全文,划出关键句,理清思路。 (一)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⑴其实树倒是常见的。⑵一般情况下,大概遇到“木叶”的时候都简称之为“叶”。⑶一遇到“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不在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⑷由“木叶”发展成“落木”。 二、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5-8分钟):浏览全文,划出关键句,理清思路。 (一)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⑴其实树倒是常见的。⑵一般情况下,大概遇到“木叶”的时候都简称之为“叶”。⑶一遇到“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不在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⑷由“木叶”发展成“落木”。 (二)理清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是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后来又发展为用“落木”,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 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理出第2段说“木叶”的线索 就是“树叶”。 线索:既然“木叶”就是树叶,作者就先说树,再说叶,接着说树和叶的结合“木叶”最后是“木叶”的发展“落木”(树--叶--木叶--落木) 二、整体感知 (一)关键句 3.⑴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 ⑵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问津,前者则不断发展。 (二)理清思路 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二、整体感知 (一)关键句 (二)理清思路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外形) 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 二、整体感知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