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24803

选择性必修2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22张PPT)

日期:2024-12-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477991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后的,22张,课件,交流,物种,食物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北 美 洲 南 美 洲 非 洲 亚 洲 大 洋 洲 欧 洲 第一子目 02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学习目标】 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本课线索 问题思考:结合教材课前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和成因。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1.特点: ①交流范围有限:各大洲内部,亚欧之间; ②物种种类少,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交流; ③主要是陆路。 原因: 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 ②交通运输业的落后; ③食物保鲜技术的落后 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至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一)原因 ①新航路的开辟; ②欧洲列强早期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 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产量高,气候适应性强,便于储藏,可多种加工 (二)概况 1.粮食作物 物种 欧洲 中国 玉米 马铃薯 甘薯 ①途径: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起初仅供观赏)。 ②推广:16世纪中期在南欧广泛种植。17世纪成为仅次于小麦的粮食作物,传遍欧洲。 ①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②推广:明朝时传入,先在丘陵地区种植,后逐渐拓展到平原地区。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得到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种植遍布全国。 合作探究:阅读教材,填写下表 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传入后推广较为缓慢。 传入途径与玉米相似 ◎《本草纲目》玉蜀黍 陈振龙(约1543年—1619年),男,汉族,福建省人,年未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耐旱易活,生熟都可食,便不顾西班牙政府禁令将薯藤带回福州培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闽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称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亦在乌石山建“先薯祠”。 知识扩展 材料: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 ———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问题思考:玉米、甘薯在明代广泛种植的原因与影响。 原因: ①明朝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需求高; ②玉米、甘薯具有耐旱耐瘠特点,适应不同土壤的环境。 ③人民自发种植与政府重视推广,对气候环境较强的适应性。 影响: ①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促进人口增长; ②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③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 ④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⑤人口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土地资源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