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八年级语文上册 黄鹤楼 崔颢 黄鹤楼,美名留。千古诗词美名扬,留芳百世情悠悠。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后人为了赞美这首诗,不惜杜撰“诗仙”李白打油诗来造势:“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今天,让来我们学习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感悟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悠悠的乡愁。 [唐]崔 颢 黄鹤楼 诗题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内容。 学习目标 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初步了解律诗的章法结构,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难点) 体会诗人抒发的人生失意和思乡的情感。 知识链接 “黄鹤楼”,古代名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上。《太平寰宇记》:“昔费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憩驾,故号为黄鹤楼。”此楼屡建屡毁,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重建的。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 并称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与 并称为四大名楼。 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 滕王阁、岳阳楼、鹳雀楼(山西) 黄鹤楼传说 传说一 传说二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崔颢(hào)(?—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他的诗作风格分期比较明显。前期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后期漫游各地,随军出征,诗风变得雄浑奔放。 中唐的文学家把他与盛唐大诗人王维并称,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作者简介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生情,产生了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为神话传说所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于是写下了这首浑然天成的千古绝唱。 背景链接 初读古诗 黄鹤楼 唐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自由诵读 读准字音 找出韵脚 乘( )载( ) 萋( )鹦鹉( ) chéng zǎi qī yī wū ou 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选自《全唐诗》卷一三〇(上海古籍-出卷网-1986年版)。 传说中的仙人已骑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离开,离去。 只剩下,仅留下。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离去不再返回,千百年来只剩下白云在此飘荡。 飘飘荡荡的样子。 晴日里的原野上汉阳一带的树木分明可见,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分明的样子。 地点,今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对望。 草木茂盛的样子。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故乡。 烟霭笼罩江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起】叙事 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起笔,借用典故,既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又令人心生吊古伤今的惆怅之感。仙人乘鹤归去是虚写,眼前的黄鹤楼是实写。 “空”为“只,只有”的意思,强调空间上的虚无,使人产生孤寂之感。 诗词品读 神话传说 (虚实结合) 析字句、悟诗情 起--首联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 了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