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33486

第24课《愚公移山》课件

日期:2024-1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319078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4课,愚公移山,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一、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二、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三、理解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坚毅的品格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作者简介 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之间),本名列御寇(列子是后人对他的尊称)。战国前期郑国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期列子、列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著,是中国古代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是一部古代哲理寓言集,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均为后世广为传诵。 概念 特点 结构 寓 言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意味。 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结构简单,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②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③故事具有虚构性;④常运用拟人、比喻、夸张、象征等手法。 寓体———所述故事;寓意———所托意旨(所给启示)。 文体知识 列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文章写愚公移山并取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 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 太行(hánɡ)、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chéng)山北之塞(sè),出入/之迂(yū)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su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kěn)壤,箕畚/(jī 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zēng)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cuò)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lǒng)断焉。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北边。 译 文 山名。太行山在山西与河北之间。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yuán)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面加上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 古地名,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黄河以北、辽宁辽河以西地区。 古地名,今河南孟州西。 的 北岸(山之南、水之北为“阳”) 疏通文意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将近。 苦于。 阻塞。 曲折,绕远。 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人。 你,你们。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 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毕,尽、全。 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今河南黄河以南一带。 汉水南岸。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与“阳”相对。 纷纷表示赞同。杂然,纷纷地。许,赞同。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