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课ppt 让您的课堂更加优秀!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百合花》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延河》1958年第3期。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情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体会文中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作品中三个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具体表现,理解细节在本文中的作用;运用对比思维探究文章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索这篇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的美学技巧;跟随人物关系戏剧性的变化,走进那些可敬可爱的年轻人,感受战火中别样的青春。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感受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体会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激励学生,走向有担当、有价值的理想人生。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革命战争年代特有的崇高情操,体会蕴含在小说中,青春中国的时代印记。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花语 红玫瑰:代表热情与爱情; 红牡丹:象征着富贵圆满; 百合花语:代表了纯洁与纯真,不受污染。 花草树木皆有言,小说家选择用《百合花》作为本文的标题,一定是有其用意,今天就去看一看茹志娟笔下的百合花说了些什么? 教 学 过 程 一、走进作者 1.作者名片 茹志鹃(1925—1998),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1950年起,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和特写,后来结集出版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禅院》《百合花》等短篇集。 2.写作背景 《百合花》是茹志鹃前期的代表作。她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紧锣密鼓之际,她的丈夫也是这场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二、导学 1.读准字音 撂(liào) 讷讷(nènè) 忸怩(niǔ ní) 执拗(niù) 髻(jì) 尴尬(gāngà) 讪讪 (shàn shàn) 瞅 (chǒu) 挟(xié) 嬷嬷(mómó) 砦(zhài) 虔诚(qián) 磕磕绊绊(kē) 包扎(zā) 氛围(fēn) 踌躇(chóu chú) 2.识字形 ①抿(mǐn)抿嘴泯(mǐn)泯灭 ②掘(jué)发掘崛(jué)崛起 ③磕(kē)磕碰溘(kè)溘逝 ④裸(luǒ)裸露踝(huái)脚踝 3.辨词义 【踌躇】形容犹豫;指停留,徘徊不前;形容得意的样子。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讷讷】形容说话迟钝。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憨憨】傻气,难为情。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讪讪】形容不好意思、难为情的样子。 教 学 过 程 4.小说的三要素 三要素: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人物、情节 1、环境(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 2、情节(四个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鉴赏小说的六大思考角度:环境、人物、情结、主旨、手法、读者效果。 三、提纲挈领,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根据小说的三要素和情节分析小说的内容。(10分钟阅读) 环境:中秋 战争 包扎所 人物:通讯员、我、新媳妇(我不等于作者本人) 情节: 开端:通讯员送我去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