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4」湘教版地理新教材 第五章《世界的气候》|第二节|【第一课时—气温】 课前探索:你知道“候鸟老人”吗? 材料:候鸟老人是指那些随着季节变化而迁移居住地的老年人,他们通常在冬季前往气候较暖的南方地区过冬,夏季则返回北方避暑。 为什么老人们要在冬季的时候去南方过冬? 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会有差异? 学习目标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描述和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阅读某地区气温数据资料,并据此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与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知道气温的定义,了解气温的测定,学会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等计算。 2.掌握等温线的判读方法,学会阅读等温线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描述和简要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3.依据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气温— 探究:什么是气温? 想一想:冬季有很很多北方的人选择去南方去度假,请从气温的角度分析一下原因。 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单位是摄氏度(℃)。 原因探究: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北方气温低,南方气温高,气温差异是造成我们自然景观和生活环境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北雾凇 海南三亚 实验探究:气温测定 活动安排:气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气温是如何测定的呢? (1)阅读材料,说说气温一天测量几次? (2)记录好的气温怎么计算日平均气温? 气温一天测量四次,分别是2时、8时、14时、20时。 2时、8时、14时、20时的气温总和除以4。 实验探究:气温测定 活动安排:气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气温是如何测定的呢? (3)读左图,计算当日的日平均气温。 2时—3℃ 8时—6℃ 14时—15℃ 20时—12℃ 日平均气温 =(3℃+6℃+15℃+12℃)÷4 =9℃ 思维拓展:生活中的地理 思考分析:阅读课本的材料,我们知道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离地面1.5米高的表面涂成白色的百叶箱中,结合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思考这么做的原因。 放在百叶箱里是为了避免太阳直射,又可防止风吹雨淋。 放置在离地面1.5米的高度可以防止地面温度对测温的影响。 百叶箱内外漆成白色,减少阳光辐射热 实验探究:气温测定 活动安排:气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气温是如何测定的呢? (4)读右图,找出当日的最高、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23.6℃出现在14时 最低气温:6℃出现在5时左右 (5)读右图,计算北京当日的日较差。 日较差=日最高温-日最低温 =23.6℃-6℃ =17.6℃ —气温— 探究:气温的变化 日变化 年变化 日较差: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年较差:一年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气温— 探究:气温的变化 探究思考:结合生活中的体验和下图,思考一天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出现的时间。 气温日变化 气温最高约31℃,出现在14时左右。 气温最低约24℃,出现在凌晨4时左右。 一天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出现的时间分别是14时左右和日出前后。 —气温— 探究:气温的变化 探究思考:一年中气温也有变化,阅读下图,思考一年中气温最高和最低出现的时间。 北半球陆地气温年变化 气温最高约26℃,出现在7月。 气温最低约-4℃,出现在1月。 北半球 陆地 :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 地图实践:绘制气温曲线图 材料:气温曲线是用来直观统计地区气温变化规律的图象,用来表示气温高低变化。根据气温变化曲线的走势特点,人们可以很方便的盾出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以及确定气温变化的剧烈程度。 (1)绘制横坐标和纵坐标 :首先,绘制横坐标,将其平均分成12段,分别表示1月至12月。然后,绘制纵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