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古诗文阅读精讲 教材85首古诗词曲分主题梳理 2025年中考语文主题训练 主题一 爱国忧民·爱国篇(13首) 第1首 春 望[唐]杜甫 【写作背景】此诗为杜甫于安史之乱时期在长安所作。唐肃宗至德元载 (756)八月,杜甫只身前往灵武(今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遂困 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国破山河 在, 城 春草 木深。 国都残破但山 河依旧,春天来 了,长安城里草 木丛生。 炼字:“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 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了乱草丛生、 一片荒芜的景象。这两句诗传达了诗人忧国伤 时的感情。 内容理解:首联写春望所见,既点明了写作背景, 又融情于景,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写 国都沦陷后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与昔 日的繁华形成巨大反差,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 民带来的沉重灾难。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感时花溅 泪, 恨别鸟惊 心。 感于战败的时 局,看到花开而 潸然泪下,恨于 别离家人,听到 鸟鸣而心惊胆 战。 内容理解:颔联写望中所感,突出了时局的危殆 和诗人心情的沉痛。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 看到、听到后反而“溅泪”“惊心”,表达了诗人对 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烽火 连 三月, 家书抵万 金。 连绵的战事已 经延续了数月, 家书难得,一封 抵得上万两黄 金。 内容理解:“烽火”紧承上句“感时”,“家书”紧承 上句“恨别”,“连三月”可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 言家书珍贵。 修辞:夸张。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 绝,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 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白头搔更 短, 浑 欲不 胜簪 。 满头白发越挠 越稀疏,简直要 插不住簪子 了。 表现手法:尾联借“不胜簪”的细节,描写了诗人 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忧愁万分、憔悴不堪 的情状,含蓄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 家悲己的感情。 【课下注释】①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②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 火。这里借指战事。③浑:简直。④不胜簪(zān):插不住簪子。胜,能够承 受、禁得起。簪,一种别住发髻的长条状首饰。 【诗歌主旨】全诗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通过眺望沦陷的首都长安 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第2首 泊秦淮[唐]杜牧 【写作背景】杜牧,唐代文学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 期,正值国势衰微,在夜泊秦淮,看到秦淮河畔浮靡豪奢的景象时感慨万千,写下 了这首七言绝句。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烟笼寒水 月笼沙, 夜泊秦淮 近酒家。 迷蒙的月色和 轻烟笼罩着寒 水和沙滩,夜晚 (把船)停泊 在秦淮河靠近 酒家的岸边。 修辞:两个“笼”字连用,将烟、水、月、沙等景物 和谐地融为一体,运用互文手法,勾勒出秦淮河两 岸朦胧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内容理解:首句描写了一幅水色夜景。“夜泊秦 淮”点明时间和地点,“近酒家”为下文“商女”的出 场作铺垫。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商女 不 知亡国 恨,隔江 犹唱后庭 花 。 歌女不懂得亡 国之恨,在秦淮 河的对岸,仍然 唱着《玉树后 庭花》。 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侧面描写,借古讽今。表面 上写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实则借以讽喻晚唐统治 者。一曲《玉树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 诗人借用这个典故,将矛头直指当朝统治者,表现 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炼字:“犹”,即尚、还、仍,形象地表现了晚唐统 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之路的 情形;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 来串成一线;表明诗人对现实的痛心和对国家命 运的忧虑。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诗歌鉴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