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52202

(2024新版)人教版一上7.1《数与运算》(课件+教案+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日期:2025-05-10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49145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整体,单元,教案,课件,数与运算,2024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复习与关联》单元整体设计 一、单元主题解读 (一)课程标准要求分析 《复习与关联》本单元内容以复习为主,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前面五个单元知识的系统回顾与总结,更是一个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阶段。 《数学课程标准》: 在“内容要求”中指出: 数与代数: 1)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并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理解数位的含义。 2)了解符号小于、等于、大于的含义,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通过数的大小比较,感悟相等与不相等的关系。 3)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感悟运算之间的关系。 4)探索加法和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会整数加减法。 5)在解决生活情境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运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数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图形与几何: 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对图形分类,会用简单图形拼图。 在图形认识与测量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和量感。 在“学业要求”中指出: 数与运算: 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 能描述四则运算的含义,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能熟练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形成初步的计算能力。 数量关系: 能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运用数与数的运算,合理表达简单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问题的道理,解释计算结果的实际意义,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联,形成初步的模型意识、几何直观和应用意识。 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图的图形的特征。能根据描述的特征对图形进行简单的分类,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图,能在组合图形中说出各组合部分图形的名称。能说出立体图形中某一面儿对应的平面儿图形,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提示”中指出: 数与代数:数与运算的教学。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的联系,要注重各自的特征,也要关注二者的联系。数的认识是数的运算的基础,通过数的运算,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 数的运算教学,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运算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操作,利用对应的方法理解加法的意义,感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具体情境中启发学生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关注学生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数量关系的教学,通过创设简单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数量关系。利用图画、实物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表达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几何直观,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认识主要是对图形的抽象。学生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二)单元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回顾并巩固学生在数与代数、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旨在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和实际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与代数”部分,不仅回顾了数的认识、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还重点强调了数的大小比较的训练,使学生建立了清晰的数感。 “数量关系”部分,回顾了加、减法的运算意义,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搭建桥梁。 “图形的认识”部分回顾了四个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复习了立体图形的拼搭。 “应用提升”部分通过解决问题将全册数的知识进行梳理,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认知情况 经过前五个单元的系统学习,学生已经在数学的世界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