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58658

第四单元 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4-12-26 科目:美术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87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美术,第四,单元,20世纪,中国,巡礼
  • cover
20世纪中国美术巡礼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变革与创新,特别是中国画在新时代的演变和西方绘画对其的影响。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画变革的原因、"中西融合"型画家和"借古开今"型画家等知识点。通过深入探讨徐悲鸿、李可染、林风眠等艺术家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学生将理解中西艺术融合的重要性和中国画的创新途径。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认识到艺术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理解并尊重世界多元艺术文化。他们将学习到,通过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的精华,可以创造出更具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此外,学生也将通过临摹和讨论等活动,加深对中国画笔墨技法变革原因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变革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新中国画与传统文人画的区别,理解中国画变革的历史背景、主要现象及原因,能够识别“中西融合”型和“借古开今”型画家及其作品特点,学会通过山石皴法临摹体会中国画笔墨技巧。 (2)过程与方法:借助中西美术比较、对画家作品的分析、课堂思考讨论等活动,学会分析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提升对中国画变革的思考能力,并提高对艺术文化融合现象的认知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尊重多元艺术文化,激发对中国传统绘画传承与创新的责任感,提升对艺术创新与时代发展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美术变革的历史背景及原因;掌握中西融合型画家与借古开今型画家的艺术特点及对中国画变革的贡献。 (2)教学难点:辩证地理解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明确在交流融合过程中如何保持民族文化根基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法、比较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组织教学、准备教学用具。 教师:“今天,我们将通过回顾第二单元中关于中西美术的比较,来为进一步学习本课内容做好准备。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 (如果学生回答准确且全面,教师可以表扬鼓励;若学生忘记相关内容,教师则可借此提醒大家要养成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 小结:教师:“传统的中国画注重主观表达,而西方古典绘画倾向于客观写实,这正是两者最显著的区别。” 教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相互影响着对方的发展变化。因此,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一批杰出的艺术家们引领了中国画在20世纪的创新与继承之旅。接下来,我将通过演示课件带领大家走进这一主题,并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练习。” 播放课件,并展示本次课程的关键知识点。 笔墨小尝试(临摹山石皴法): 教师:“即便拥有高超的技术,没有融入创作者个人的情感体验,其作品也难以触动人心。” 学生们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毛笔、墨水及宣纸尝试模仿山石的皴法技巧。 二、初步感知 分析中国画创新与继承的原因。 教师提问:“既然我们已经了解到艺术创作需结合现实与情感,那么面对20世纪这样一个特殊时期,中国画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呢?” 探讨中国画变革与创新背后的因素。 “首先,过去某些守旧派画家拘泥于传统模式不愿做出改变,这使得国画领域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其次,‘五四运动’爆发后,随着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保守势力潮流的兴起,美术领域的革新同样不可避免。” “在此期间,一部分融合型画家提倡采用西方绘画技法改进中国画;还有一批艺术家选择了在坚持国画特色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具创意的新路径。” 介绍典型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融合型”画家简述: 徐悲鸿简介及代表作分析:他是将西方写实主义引入东方水墨画并创造出极具个性风格的大师,比如《愚公移山》展现了深厚爱国主义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