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59523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

日期:2024-12-16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523715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8课,社会主义,发展,挫折,课件
  • cover
(课件网) “头顶美洲地图”的男人 “总统下岗再就业” “戏路最窄的演员” 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改革家?叛徒?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社会主义力量壮大的表现有哪些? 2.有人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尼涅夫把苏联改僵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明三次改革存在怎么样的突出问题呢? ①东欧、亚洲、拉美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1.社会主义国家增多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②二战后,面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2.苏联模式的推广: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经互会旗帜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①经济:1949年建立“经互会” ,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②政治: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控制东欧各国,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2.苏联模式的推广: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 1949年12月21日,毛泽东访问苏联 3.中苏关系发展: 社 会 主 义 力 量 壮 大 一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953年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苏联模式的僵化。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回顾:苏联模式在经济方面有哪些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1953———1964) 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访华。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1964年下台。 赫鲁晓夫(1894-1971年)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着手经济改革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很多赫鲁晓夫的照片里都有玉米 玉米哥 被遗弃在布达佩斯街头的斯大林头像 1.赫鲁晓夫改革: 苏 联 的 发 展 与 改 革 二 赫鲁晓夫执政11年中推行的主要政策与路线,基本上亦是斯大林的那一套。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推行斯大林长期坚持的优先发展与军事工业密切相关的重工业政策。……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陆南泉《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农业虽有较大进步,但农业落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赫鲁晓夫不肯接纳基层意见,对不积极种植玉米的农业领导干部频繁撤职。于是,地方官员隐瞒不报,偷偷到国外进口玉米,虚报产量。玉米运动严重打击了苏联农业。” ———摘自赵荣《赫鲁晓夫及其玉米运动》 失败的原因:赫鲁晓夫的改革是失败的,他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且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存在急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