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易错点剖析与强化训练——— 题型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 新教材新高考 易错点一:对文意理解分析的客观题 新高考全国卷现代文阅读Ⅰ第1题(选择题)的题干关键词均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选项内容是对相关材料的基本信息进行加工和转换表述后呈现给考生的。因此考生答题时需要掌握选项的命题方式和所设陷阱,要有回归原文进行细致比对的做题习惯。 常见选项命题陷阱 (1)偷换概念。选项中的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 于原文中的概念,二者似同而非同。 (2)曲解原意。故意将原文的意思进行错误理解。 常见的手段有断章取义、内容概括不全面、妄下结 论等。 (3)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行为、态度)说 成乙的观点(行为、态度)。 (4)无中生有。原文中没有提到某种观点或态度, 而选项中无端地生出一个观点或态度,选项的判断在 原文中完全找不到根据。 易错点一:对文意理解分析的客观题 (5)颠倒黑白。原文中说的是可能,而选项中却说成必然。原文中说的是设想或推测,而选项中却说成 已然。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 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变否定为肯定,或变肯定为否定,从而造成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情况。 (6)夸大或缩小。夸大或缩小范围、作用、程度等, 引诱考生落入“陷阱”。 (7)说法绝对。即把具有选择性、可能性的说法冠以“一定”“必然”“就是”等词语。也就是说,原文中的某些表述是留有余地的,而选项中的表述没有留任何余地。 (8)因果混淆。因果混淆包括强加因果和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因果倒置,是把因误以为果,把果误以为因。 (9)条件混淆。将充分条件误以为必要条件,或将 必要条件误以为充分条件。 (10)以偏概全。指从范围上对内容进行了随意扩大,即选项有意把原文中对某类事物的一部分所做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34年9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加紧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发动进攻,红军已无在原地扭转战局的可能。面对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完成了伟大的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鏖战独树镇,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 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易错点一:对文意理解分析的客观题———例题 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摘编自《红军长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材料二: 87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以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