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朱自清 荷塘月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精巧构思,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写景部分的语言特色,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渴求宁静,追求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哲学系学习。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48年6月18日,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同年8月病逝于北京。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春》《匆匆》《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绿》等。 【了解作者】 1927年7月,蒋介石公然背叛了革命,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当时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面对这一黑暗现实,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朱自清先生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文中所说的“颇不安宁”,就是他既想“超然”又欲“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是他对时局的忧虑与个人处境的苦闷。他想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创作背景】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xiè duó wěng niǎo nuó shà 煤屑路 踱步 蓊蓊郁郁 袅 娜 霎时 mí qiàn mò hān chǔ 弥望 倩影 脉脉 酣眠 独处 cēn cī liǎn jū xì bó léng 参差 敛裾 空隙 斑驳 峭楞楞 fàn zhà wǎn yuàn yì 梵婀玲 乍看 宛然 妖童媛女 鹢首 整体阅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2.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本文的行踪线索是怎样的?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本文文眼) 月下荷塘散步 作者行踪(明线): 家里 路上 荷塘 门前(家)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里情感的语句,理清思想感情的脉络。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寻求宁静 暂得宁静 终不宁静 小路 荷塘 月光 家 四周 (联想) 家 暂得自由 淡淡的喜悦 尽情陶醉 重归苦闷 心里颇不宁静 美好回忆 情感 (明线) (暗线) 淡淡的哀愁 行踪 荷 塘 月 色 寻求宁静 暂得宁静 终不宁静 【重点赏读】 月下的荷塘 (第4段) 荷塘上月色 (第5段) 【导读】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本文写得最精彩的是4、5两段。阅读这两段,赏析作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精彩写法。 阅读后思考:这两段各侧重写的是什么景? 合作探究: 1.文中第四段是如何描写月下荷塘的?写到了哪些意象?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妙处? 2.仔细阅读第五段,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这一段都运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赏析第4段 叠词节奏鲜明,传神描摹景物特点;增加语言的音乐美;文气舒展,音节和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比喻,以动写静,写出了荷叶高而舒展的风姿美。 写景之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