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1课《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孔子 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倡导的修身、为学之道。(难点) 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实际,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课时目标 【一】 熟读课文,梳理文意 ①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说 连 词 , 温习,复习 志同道合的人 表顺接 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了解 生气,恼怒有才德的人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并按时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 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是很快乐吗 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又不生气发怒, 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 古代对男子的尊 称,这里指孔子 按时 通“悦”,愉快 "从" 1.第一章叙述了什么内容 答案 第一章主要谈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涵养。“时习”是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 来”是学习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为人态度。 2.如何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 答 案 “ 学”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 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 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学习了知识, 时常去复习,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 学 而 时 习 之 不 亦 乐 乎 子 曰 : 有 朋 自 远 方 来 不 亦 乐 乎 人 不 知 而 不 愠 不 亦 君 子 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 往是不是真诚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②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学而》) 动作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谋划,商量办法 竭尽自己的心力 多次进行检查 孔子的弟子 诚信 自己 交往 3.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这三个问句能否互换位置 为什么 答案 不能。因为这三个问句所针对的对象分别是“他人”“朋友”“自己”,体现 了一种由疏到亲、由人及己的关系,表现了曾子先人后己、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 互换后就破坏了这种顺序,不能很好地体现曾子这种高尚的品格。 4.第二章语言有什么特点 答案 用了三个疑问句,形成排比句式,同时加强了语气。“吾日三省吾身”总述本 段内容,下文是反省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反省、检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 (《为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就不迷 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 到随心所欲,又不会越出规矩。 ③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 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能听得进不同 的意见 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上天的意旨 迷惑,疑惑 法度 遵从 越过 5.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案 ①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②五十岁到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③七十岁: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 6.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答案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7.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④ 子 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形容词用作名词, 凭借 做 学过的知识 译: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就 可以做老师了。”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 理解和体会 温习,复习 8. “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 说说你的看法。 答 案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肯定达不到 “知新”的目的。只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