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 “ 亚 圣 ” 。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 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 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 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 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 的弟子合著的,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厚 作者简介 张 思 正 评 洋 《 子 子 》 读皇 本家 张居正讲评 《 孟 子 》 上 出 W 文化常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 点 : 作者表明的主张或观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论据: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言论、名言警句、公理等。 事实论据: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 件、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 象 ) 文化常识 论证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之后,加以证明,使自 己观点有一个证实的方法。 比喻论证:用比喻的修辞进行论证。 举例论证:用具体事例加以论证。 对比论证: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论证。 道理论证:引用名言或警句加以论证。 解题 治国正道,即仁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施行、实施 疏通文意 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 天气、时令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 这样 表判断 译文: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 没有取得胜利。包围着攻打它, 一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这样却没有取得胜利,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疏通文意 内城 外城 围 表示转折,却 这 疏通文意 护城河 武器装备 坚固锋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粮食 栗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充足 放弃 离开 这 译文:城墙并非不高,护城河并非不深,武器装备并非不坚固锋 利,粮食并非不充足,(守城的人)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疏通文意 所以 使……定居 凭借、依靠 巩固国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威慑、震慑 锐利、锋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 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器的锐利。 疏通文 ……的人 到 极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通“叛”,背叛 归顺 凭借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实施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 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 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 天下都归顺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 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得胜利。 整体感知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深入探究 1.为了论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个观点,文章用了哪些事例 三里、七里 不胜 环而攻之 城非不高 池非不深 委而去之 兵革非不坚利 米粟非不多 论据一:攻城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二:守城 深入探究 2. “城非不高也…米栗非不多也”运用了什 么修辞方法 句式上有何特点 有什么作 用 · 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