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3171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含答案)(3份打包)

日期:2025-01-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16690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届,高考,二轮,复习,专题,信息
    对点练2 情境迁移(文外材料+实践活动) (建议用时:40分钟 分值:38分) 一、(2024·重庆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9分) 材料一: 求实即秉笔直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经世致用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早在中国史学开始兴起的时期,秉笔直书就成为史家的崇高美德。尤其是孔子因晋国史官董狐的“书法无隐”而称他是“古之良史”,以及《左传》作者记述了齐国太史、南史氏为书“崔杼弑其君”而不惜以死殉职后,这种秉笔直书的精神境界就成为史家遵循的传统。 唐代刘知几撰写的《史通》,有《直书》《曲笔》两篇,其指出了史学上“直书”与“曲笔”的对立,分析了它们的利害。刘知几认为“直书”“直词”是实录的前提,而“曲笔”“诬书”则会造成实录难求。刘知几正是从历史撰述是否“实录”这一根本点上,来划清“直书”与“曲笔”的界限的。这种求实的精神自《史记》被誉为“实录”之后,便成为大多数史家追求的目标并形成优良的传统。曲笔作史危害很大,造成的史事上的错误也不少,但在整个史学上毕竟只占少数。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史家以董狐、南史、司马迁为效法的楷模,存实录、写信史成为他们追求的目标。从史学发展的连贯性来看,任何得计于一时的曲笔作史,终究要为后人所揭露和纠正。 从史学的社会作用来说,求实,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基础。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其有贼臣逆子,淫君乱主,苟直书其事,不掩其瑕,则秽迹彰于一朝,恶名被于千载。”中国古代史学之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在总的发展方向上的一致性,可以从《史记》《资治通鉴》等各类具有代表性的著作中看出。《资治通鉴》意在“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附以《考异》30卷,使其所记、所论有经得起检验的史实依据。历代盛赞《资治通鉴》者极多,金朝女真族统治者金世宗的话或许更有深意,他说:“近览《资治通鉴》,编次累代废兴,甚有鉴戒。司马光用心如此,古之良史无以加也。” 在中国古代史学上,有的统治者或有的史家,为了某种需要而掩盖历史真相或篡改已经写出的史书,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这跟史学的经世致用并不是一回事,其间界限不可混淆。这种曲笔作史的行为,只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支流,而且总是遭到后人的唾弃和鄙视。求实的传统和经世的传统,以及它们之间在总的趋向上的一致性,乃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瞿林东《说中国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 材料二: 以史学为经世工具的认识,由历代学人不断加以阐发,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深刻。汉初的贾谊把取鉴于历史作为国家施政的要务来看待,他说:“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致用”与“求真”大多数情况下是统一的,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求真”即秉笔直书。古人知道,用真实的历史为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产生积极的社会作用,是理想的史学局面,也是优秀史著具有久远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史学既要关注社会需要,又要对自身的写实要求严格,这是二而一之事。 当然它们之间有时也会出现矛盾冲突,古人采取了他们认为适当的处理方式。从董狐直笔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直”的理解。《左传》记载了赵穿杀灵公之事后,接着写:“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董狐写的并不是直接的历史事实,而是在强调赵盾所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如果没有后来的解说,读者会误认为杀死灵公的人真的是赵盾。可当事人赵盾和后来的评判者孔子以至以后的读者,都认为董狐是在秉笔直书,是书法不隐。显然在这里客观史实与主观认定已出现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