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4154

19《登勃朗峰》课件

日期:2025-02-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31090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登勃朗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登勃朗峰 第五单元 你去过阿尔卑斯山吗? 导入新课 阿尔卑斯山主峰勃朗峰海拔4 810.90米,山顶终年积雪不化,它耸立于法国和意大利之间,是整个阿尔卑斯山脉的最高峰,号称欧洲第一峰。 山峰雄伟,风光旖旎。诗人雪莱为勃朗峰写下了著名诗句:勃朗峰仍在高处闪烁时,阿尔卑斯山已经代表了欧洲的人间天堂,一个新的世外桃源。今天,让我们跟着大作家马克·吐温一起去游览神秘的勃朗峰吧! 检查预习 1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代表作有小说《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王子与乞丐》等。 2 生难字词 yì chán shè lín kàn qióng dòu ní cháng hè ái wǔ liáo bǒ shùn tà màn fù (2)词义 【翌日】 【巉峻】 【拾级】 【皑皑】 【辚辚】 次日。 险峻陡峭。 逐步登阶。 形容霜、雪洁白。 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络绎不绝】 【轻歌曼舞】 【瞬息万变】 【纷至沓来】 【名副其实】 【和颜悦色】 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形容态度和蔼可亲。 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大家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游踪的词语,明确作者的行踪。 坐火车去马蒂尼 取道黑首 抵达高地 经隧道 过v字形山口 拾级而上 勃朗峰 逗留高地 向阿冉提村进发 沿河谷前往沙蒙尼 到达沙蒙尼旅馆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写了上山下山的过程。 2.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6段) 写登山的见闻与感受。 第二部分(7~11段) 写乘车的经历与感受。 上山写景 下山写人 3.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趣事? 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如“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在抵达阿冉提村前目睹了“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看到勃朗峰周围一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向山下阿冉提村进发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妩媚动人。 在阿冉提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进了上等房间。 深入理解 1.为什么作者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因为天气灼热难当,骡子、马车行进缓慢,乘客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不能充分享受登山的乐趣,所以说他们“可怜可悯”。 2.快速浏览课文,回答问题:作者在写登勃朗峰的经历中,是分几个方面来写的? 两个方面 上山途中 下山途中 3.上山途中重点写了哪些内容?试找出来读一读。 上山途中,作者浓墨重彩地写了山中的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 具体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第4、5、6段。 4.文章第3段中说:“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山为什么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呢?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突出了山势的陡峭、险峻。爬过山的人就会有这种感觉。 夸张的修辞手法 5.作者在旅途中不只关注风景,还有奇人奇事也足以让他乐开怀。这些内容体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 作者在写下山时,以小说的笔法,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这些内容体现在课文的第8、9、10段。 6. 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了旅途中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勃朗峰的奇异之景的赞美之情。 提升素养 翻译家高健这样评价马克·吐温:“流贯和渗透在他全部作品的基调则是他那极度夸张的讽刺艺术和饱含哲理意味的爽朗的幽默。” 跳读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