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学习目标 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2.分析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鉴赏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3.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探究文章主题。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 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的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了解背景 本文文体属于散文 散文属于记叙文体,是与 小说、诗歌、戏剧 并称的文学体裁。 散文的重要特征是“形散神不散”。 朝花夕拾的意思是 早上的花到晚上拾取。即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文体知识 字词积累 直窜( ) 觅食( ) 淋漓( ) 确凿( ) 轻捷( ) 鉴赏( ) 啄食( ) 和蔼( ) 恭敬( ) 质朴( ) 拗过去( ) 人声鼎沸( ) 云霄( ) 倘若( ) 渊博( ) 盔甲( ) 倜傥( ) 人迹罕至( ) xiāo kuī tì tǎnɡ tǎnɡ hǎn yuān cuàn záo zhuó zhì pǔ mì jié ǎi ǎo lí jiàn jìnɡ dǐnɡ ( )拗断 ( )执拗 ( )拗口 拗 攒 ( )攒动 ( )积攒 ǎo niù ào cuán zǎn 蜕( )蝉蜕 锐( )尖锐 悦( )悦耳 tuì ruì yuè 髓( )脑髓 随( )跟随 suǐ suí 字词积累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缠络:缠绕。 攒:凑在一块儿。 字词积累 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文章哪几段文字写百草园? 哪几段文字写三味书屋? 哪一段是文章的过渡段? 任务探究 任务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点名文章将要描述的两个场所。 1 “从……到……”将两个地名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生活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 表明了文章主要是以空间变换为顺序记叙的。 3 任务探究 过渡 第9段 告别百草园 (总结上文) 到私塾读书 (引起下文) 百草园 1-8段 三味书屋 10-24段 脉络梳理 百草园的景物(第2段) 美女蛇的故事(3-6段) 雪地捕鸟(7-8段) 介绍三味书屋环境(第10段) 介绍寿镜吾先生(第11段) 询问“怪哉”虫,遭拒绝(12-16段)” 园内偷玩,被叫回(17-20段) 师生读书时的可笑情景(21-24段) 1.通读第1~8段,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 任务二:分析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鉴赏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 (一)走进百草园 乐 在百草园里抓虫子、拔野草的乐趣 听长妈妈讲美女蛇故事的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