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4315

3《短诗五首》课件

日期:2025-02-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6次 大小:109298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短诗五首,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 第1课时 月夜 导入新课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 检查预习 1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代表作《月夜》《落叶》《三弦》等。 沈尹默书法欣赏 写作背景 《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正是“五四运动”前夕。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整体感知 1 朗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点击播放 月夜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既指凛冽的寒风又指严明的风纪,在诗中指刺骨寒风。 既描绘出霜风寒月的情境,又增添了诗歌的意蕴。 反衬了“我”的渺小。 霜风 叠词 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2 深秋的夜晚,月光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整体感知 结合诗句内容来思考问题:读出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如何读出的? 通过这首短诗,我读出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的意识,看到了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夜晚,前两句交代环境。在这两句中作者选取的意象,分别是“霜风、月光”。 作者用“呼呼的”修饰“霜风”,让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生机;诗中也并未描摹月光的冷,而是用“明明的”修饰,为夜晚的环境增添了一抹亮色。 后两句更是别出新意,“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这里作者又选取了一个意象“树”,而修饰它的词语是“顶高的”,就是很高、最高的意思。这颗树立马给人一种昂扬的姿态!而“我”与这样的树并排站立,并不倚靠着它。这不但没有给人以孤独之感,反而表达出一种自强自立的意味! 《月夜》这首诗通过“我”与大树并立的行为,突出“五四运动”时代背景下青年人独立自主的形象,展现了“五四运动”前夕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追求自由的意识。 读课本第9页的“阅读提示”,结合品读《月夜》这首诗的方法,整理一下如何进行诗歌的品读理解。 诗歌的品读可以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切入: 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其营造出的氛围,品读诗人的思想感情。 板书设计 月夜 顶高的树:古老的观念 并排立着:思想并立 没有靠着:追求独立 追求独立自由 第一单元 3 短诗五首 第2课时 旧知回顾 联系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 把握诗歌的意象 品读诗歌的方法: 检查预习 1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人、文学翻译家。1927年发表成名作《雨巷》,传诵一时,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美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著名诗篇。 写作背景 萧红,中国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等。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