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17古诗三首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断、楚、至”等11个生字,读出古诗节奏,朗读饱含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关键字词理解语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感受山河壮美,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纯真情感。 教学重点: 1.准确认读生字,读出古诗节奏,朗读饱含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古诗; 2.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借助关键字词理解语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比较诗歌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异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引语: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写过的一首《望庐山瀑布》吗?(记得!)让我们一起来背诵。 生背诵《望庐山瀑布》。 过渡语:李白的这一“望”,“望”见了庐山瀑布的磅礴之势,也“望”出了对祖国山河的满腔爱意——— 课件出示第六单元导语: 祖国,我爱你。 我爱你每一寸土地, 我爱你壮美的山河。 生齐读单元导语。 过渡语:祖国山河星罗棋布,风光无限。李白放眼“望”去,除了庐山瀑布,他还“望”见了别处———天门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望庐山瀑布》,唤醒学生对李白诗歌、诗风的记忆,初步感知诗题的结构美,把握古诗的感情基调。 二、学法引路 (一)朗读正音 1.自由朗读《望天门山》,读准字音和节奏。 2.同桌互读、互纠。 3.指名读,生范读,齐读。 【设计意图】多读正音,感知节奏,打牢理解的基础。 (二)理解深意 1.过渡语:读准了诗句,再来看看李白究竟在诗中“望”见了什么、怎么“望”的。 2.自由发言,调动想象理解诗句意思,分析写作手法。 3.师生补充,适时了解“断”字演变过程,炼字效果(区别“断”和“分”),师指导书写。 明确: (1)诗人“望”见了高耸巍峨的天门山、声势浩大的楚江、依稀飘渺的孤帆和遥不可及的太阳。 (2)诗人观察的视角是在远处一片孤帆上。小诗采用白描手法,朴实无华。先整体写天门山和楚江之间的联系,天门山因楚江而中断,楚江因天门山而折———由东流再转向北流。“断、开、流、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静态、水的动态,动静相宜,自然天成。接着写诗人由远及近靠近天门山时的视觉感受,一个“出”字,动感跃然纸上,仿佛天门山也有了感情,在开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身心愉悦、热爱山川的思想感情。 4.生尝试想象画面背诵《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运用想象充实古诗内容,抓住关键字词品析帮助理解诗意、手法和情感;在朗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古诗,记忆更持久。 (三)提炼方法 1.过渡语:通过解读《望天门山》,谁现在能概括一下学习这类古诗的方法呢? 2.指名说。 明确: 朗读→分步理解(即“望”景、法、情)→记诵 (板书要点) 【设计意图】小结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概括能力。 三、迁移运用 1.过渡语:不仅李白“望”见了山河的壮美,刘禹锡也“望”见了。请运用刚刚提炼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刘禹锡的《望洞庭》。 2.生自由朗读《望洞庭》,独立思考:诗人“望”见了什么?怎么“望”的? 3.小组交流。 4.代表分享,师生补充。 明确: (1)《望洞庭》一诗立足远处,着手写出了洞庭湖秋季的怡人风光。诗中主要选取了洞庭湖、月亮、君山这三种景物进行描绘。 (2)诗的前两行重点写洞庭湖的波光和素淡的月光两相交融,水天一色,相映成趣。一个“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赋予了自然景物情感,既写出了湖光秋月和谐相融的画面,也道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声。第二行运用比喻生动指出潭面无风,宁静柔和,像未打磨过的镜子,朦朦胧胧地呈现出湖边景致的倩影。诗的后两行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