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77267

23《孟子》三章 课件

日期:2025-04-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20642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孟子,三章,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六单元 23 《孟子》三章 素养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诵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名言警句。 学法指引 推断文言词语含义的方法 1.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如“戒之曰”中的“之”,结合上下文意思可知,它在这里代指“出嫁的女子”。 2.迁移联想法。中考所考查的文言词语,其意义和用法一般都能在课本中找到。因此,我们要善于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据此推断词义。 3.成语对应法。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语,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来推断文言词义。 4.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类的词语解释题,可以将所给选项代入各自的语境中检验,代入后句意通顺而无滞碍者即为正确选项。 1.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章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善于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2.背景简介   从春秋时期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到了战国中期,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强者称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孟子从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宣扬儒家学说。44岁时,孟子开始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说。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之后,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得道 多助, 失道 寡助 举例 道理 攻方失利:①_____ 守方失利:②_____ 战争 域民③_____ 固国④_____ 威天下⑤_____ 治国 ⑥_____ ⑦_____ 仁 政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不以封疆之界 不以山溪之险 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 富 贵 不 能 淫 第一层:景春提出观点———_____ 第二层:孟子针锋相对,直接反驳景春的观点,他认为⑨_____ _____ 第三层 孟子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大丈夫的三个标准: ⑩_____ _____ _____ 公孙衍、张仪是大丈夫 公孙衍、 张仪并非真正的大丈夫,他们的所行不过是迎合主上的“妾妇 之道”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 忧患, 死于 安乐 人 才 造 就 摆事实:列举 _____ _____六人 _____ _____的事例 讲道理 _____造就人才:内心、身体、 行动受磨难方进取:过→改、困→作 国家 治理 入: _____ 出: _____ 国恒亡 得出 结论: ____ _____ _____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 孙叔敖、百里奚 成就不凡事业 逆境 无法家拂士 无敌国外患 生于 忧患, 死于安乐 经受磨难, 第一课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时令、气候等条件。 有利的地理形势。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疏通文意 的 内城 外城 围 连词,前一个“而”表修饰关系 ,后一个“而”表转折关系,相当 于“却”。 发语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这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