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10 三 峡 素养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体会文章音韵和谐的特点。 2.领会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3.感受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 学法指引 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 1.句首发语词后、关联词语前要有停顿。 2.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须停顿分开。 3.主语和谓语之间应停顿,动词与所带宾语、补语之间应停顿。 4.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1.作者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爱好游历,著有《水经注》四十卷。 2.背景简介 本文节选自《水经注校证》。《水经注》是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文。郦道元注释《水经》,或征引古代典籍,或参以亲身探访经历,或采用相关的逸闻、神话、传说、歌谣,大大充实了原著的内容。当时南北分裂,郦道元身在北方,实际并未踏足三峡地区,《三峡》一文是他在前人记述(主要是袁山松的《宜都记》和盛弘之的《荆州记》)基础上整理加工而成的。 1.自读课文,完成结构图。 三峡 山势 (①_____) 广度:广、连(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高度:高、陡(②_____ _____) 总写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三峡 不同季节,不同景象(③_____) 水势浩大 水流湍急 夏天 俯视:湍、潭、清、影 仰视:④_____ 春冬 林、涧———寒冷肃杀 猿啸、渔歌———_____ 秋天 2.从作者对三峡四季景象的描绘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 分写 、柏、泉、瀑 凄惨悲凉 对祖国山水风光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阙( ) 叠嶂( ) 曦月( ) 襄陵( ) 沿溯( ) 素湍( ) 绝 ( ) 属引( ) 御风( ) 长啸( ) 必记字词 quē zhǔ xiào yǎn yù sù tuān zhàng xī xiā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 (同“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正,正值。今义:亭子) 至于夏水襄陵 (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 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于。这里是“在”的意思) 自非亭午夜分(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 绝 沿溯阻绝 (隔断) 绝 多生怪柏 [极(高)] 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清 回清倒影(清波) 清荣峻茂(清澈) 素 素湍绿潭(白色的) 可以调素琴(不加装饰的) 词类活用 有时朝发白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虽乘奔御风(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晴初霜旦(名词用作动词,下霜)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探究研读时解决。 1.圈出自己不懂的字词。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 在 完全 太阳 1 疏通文意 初读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的距离中,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逆流而上 隔断 冲上、漫上 顺流而下 这 即使 飞奔的马 快 2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必须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