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内容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课标中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的成就。”由此可知,民族交融和大一统是本课主题。而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华夏认同的增强和江南区域的开发成为必然趋势。 教材内容分析 从教材地位来看,本课是高中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此教材以通史体例呈现,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教师应注重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引导学生以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在历史时空背景下把握历史知识、掌握历史技能。 从单元主线来看,本单元所论述的时间段正处于“三国至隋唐时期”,是中国通史的重要一环。本单元共分为四课,涉及的学习内容有三国至隋唐时期政权的更迭、制度的变化发展、民族交融状况、经济和思想文化发展成就。其中,民族交融和制度革新是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而三国魏晋南北朝作为一个大动荡、大发展、大融合的重要时期,民族交融是本课展开论述的重要主题。 从课程内容来看,本课主要分为三个子目———三国与西晋”、“东晋与南朝”、“十六国与北朝”,三者在时空背景上密切相承,充分体现了本教材的通史特征。在内容上,本课主要讲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过程,以及这一时期的南方开发和民族交融的史实。其主要任务在于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依托史料分析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认识到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交融为隋唐的统一、繁荣奠定了基础。 学习者分析 本课的教授对象为高一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中国历史(上)》的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已分16-19四个课时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改革与北方民族大交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因此,学生对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史实较为了解。但经前几课的学习发现,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有待提高,例如:绝大多数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过程把握不清楚,对这一时期江南地区开发、民族交融和北方民族汉化改革等方面的史实缺乏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因此,教师应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等多种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在明确的时空框架中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脉络;同时教师可借鉴布罗代尔的多时段理论,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对史实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以增加时空层次。 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运用历史地图、时间轴和思维结构简图等形式,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形成对这一时期历史的整体认识。(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2、结合文字史料和历史地图,理解北方民族内迁对民族交流、江南区域开发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结合文字史料,掌握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汉化改革,并能从不同视角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4、通过学习民族交融的相关知识,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①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 2、教学难点: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认识民族交融的影响 教学立意 游牧民族的大举南下,冲击了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华夏也在这一浪潮中世道严重冲击。西晋的灭亡预示着华夏文明濒临灭绝的命运,但是经过魏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战争与改革,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空前剧烈。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