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83025

部编版九下第三单元名著阅读《儒林外史》同步课件(共114张PPT)

日期:2025-02-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417056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PPT,114张,课件,同步,儒林外史,编版
  • cover
(课件网) 名著导读 《儒林外史》: 讽刺作品的阅读 导入新课 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 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 导入新课 “ 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导入新课 简述《范进中举》的故事……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1.立足文本,从作品的语言文字描述中读出作者的情感态度。(重点) 2.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难点) 3.欣赏并品味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素养) 第一节 儒林小说的产生 一、儒林小说 指一种表现封建文人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小说。题材内容重在反映儒林中人坎坷曲折的经历,以及在功名富贵利诱之下迂阔陈腐的思想和委琐卑下的灵魂,进而描写世态,讽刺时弊,以抨击批判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二、儒林小说的发展 在明末清初已露端倪。章回小说如《醒世姻缘传》等世情小说中,已有不少片段直接反映儒林状况; 文言短篇如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许多篇目专写儒生,对科举制度也有所抨击 ; 话本小说反映儒林生活者也较多,如“三言”中的《老门生三世报恩》等。特别是华阳散人的《鸳鸯针》,全书四卷十六回,其中三卷十二回皆反映儒林生活,论者或称其为“短篇儒林小说”。 到清中叶,这些涓涓细流汇成奔腾澎湃的大河,产生了全面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命运的讽刺巨著《儒林外史》。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三、儒林小说的产生原因 科举制度的没落 程朱理学及八股制艺 明末王学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屡次痛骂八股文,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儒林小说正是这些因素,尤其是进步思想具体化、形象化的产物。 社会原因 思想原因 作者原因 文学原因 整体感知———知识链接 吴敬梓(1701—1754) 字敏轩,又字文木,号粒民,小说家。吴敬梓出身于安徽金椒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后家道中落,移居南京,将自己的才华、情感和对社会的深沉思考,贯注于《儒林外史》的创作之中。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吴敬梓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的少年时代,父母在世的时候,过了几年安逸的读书生活 第二阶段,吴敬梓的父亲去世,族人欺他两代单传,纷纷来侵夺祖产。亲族的恶行,使他看清了封建家族伦常道德的虚伪,并从此变得放荡不羁。至此,吴敬梓的人生道路发生了重大转折。他由激愤变为任达放诞,“迩来愤激恣豪侈,千金一掷买醉酣。老伶少蛮共卧起,放达不羁如痴憨”。他以阮籍、嵇康为榜样,追慕建安文人的风雅,反抗虚伪的礼教,表现出慷慨任气、放诞不羁的人生态度。由于他挥霍放荡和乐于助人,致使父亲死时留下的财产消耗殆尽,逐步落入贫困交加的境地,因而也招来了庸夫俗子的非议。“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第三阶段,在他33岁时,变卖了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在南京,他结识了许多文人学者乃至科技专家以及普通市民,扩大了自己的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恭)学派的学者。他们反对理学空谈,倡导务实的学风;要求以礼乐兵农作为强国富民之道;反对空言无益的八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