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85533

2024-2025学年2024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潼关》课件(共16张PPT)

日期:2025-0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4次 大小:113751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2024-2025,诵读,PPT,16张,课件,潼关
  • cover
(课件网)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了解本首诗的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情景; 2、感知少年谭嗣同冲破束缚,强我中华的豪情壮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 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朝末年维新派政治 家、思想家。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 的重要著作。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读诗韵 朗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声音响亮,吐字清晰,身姿端正,仪态大方; 3.全身心地投入,力求情感充沛。 潼 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明诗意 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今陕西省潼关北,古代三省东西往来要隘。 自古以来。 簇拥 指奔腾而过的黄河。 还 约束,拘束 不知道什么是平坦。解,懂得 译文 从古以来高高的云层就簇拥着这座雄关。 秋风把清脆的马蹄声吹散来融入云海。 黄河奔流不息仍嫌原野太过约束。 秦岭山脉进了潼关后便突兀高耸,不知道什么是平坦。 绘诗境 要求: 1、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你看到的画面, 加入适当想象,别忘了抒发你的情感。 2、书写5分钟 天色苍苍茫茫,远处,白缎似的云朵舒展开去,簇拥着这座耸立在高山间的幽幽古城。我驾马而行,猎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我细碎的马蹄声,莽莽大河气势非凡,河床怎能将它束缚,他直冲山谷,气势如虹。秦岭山脉蜿蜒进入潼关,他只知巍峨险峻,哪知平坦为何物!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品诗句 内容:通过写潼关城终日被云层围绕以及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展现了潼关一带苍茫雄浑的气象。 炼字:①“簇”写出了“高云”数量多且密集,侧面表现了潼关城所处地势的高峻、险要。②“秋”字点明了写作的时间。 品诗句 表现手法:寓情于景。通过写奔腾的大河在辽远的原野上奔流仍嫌束缚,表现了诗人渴望冲破束缚的豪情。 情感:借黄河入荒野、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桀骜不驯的态势,抒发了诗人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诗句 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在谭嗣同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谭嗣同少年时代,读书虽颇广博而屡试不第,通剑术,好任侠,遍游西北、东南诸省,怀有济世报国的大志。 《潼关》这首七言绝句写于公元1882年。当时,谭嗣同十七岁,在湖南应试,名落孙山。他随父亲到甘肃上任,途经过陕西潼关,被北方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写下此诗。 作品背景 作品背景 悟诗情 那是一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 他渴望冲破封建束缚、渴望为国效力、渴望国家变革图强。面对北方壮阔的山水,感觉和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自己是那么的相似,所以他移情于山水,写下了这首诗。 用诗法 读之感其诗韵 解之明其诗意 赏之悟其诗情 扩之用其诗法 作业 1、请你运用今天解读诗歌的方法自学下面这首描写潼关的诗歌。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