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1989547

部编版九下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之《定风波》同步课件(共39张PPT)+素材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8次 大小:492443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PPT,39张,课件,同步,定风波,编版
    (课件网) 定风波 苏 轼 新课导入 贬到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 贬到黄州,他说: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海南,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整体感知———学习目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整体感知———作者简介 本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上海古籍-出卷网-2009年版)。定风波,词牌名。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整体感知———创作背景 大家先朗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和字典解决生僻字,扫清阅读障碍,了解诗歌的内容。 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suō qiào 整体感知———朗读诗歌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困窘,只有我没这种感觉。不久天就晴了,故作了这首词。 在黄州东南三十里处 比喻艰难窘迫 随即,不久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高声吟咏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雨声,不妨边吟咏边慢慢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冒雨行走)比骑马都轻快,谁怕呢?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译文:微寒的春风把醉酒的我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来迎接我。回头望一眼刚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风雨也好,天晴也罢,对我来说没有差别。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整体感知———理解诗意 精读细研 精读细———内容赏析 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作用:交代写作缘由。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 上阕 莫听: 表现作者不惧风雨 穿林打叶声: 穿、打突出风之急、雨之骤,表现风雨之大。给人以萧瑟寒冷之感 何妨: 挑战心态,写出诗人悠然自得、浪漫、诗意的情怀 吟啸: 轻松欢快 徐行: 神态自若从容处之 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 精读细———内容赏析 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说“竹杖芒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