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知识清单 一、文学常识 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2.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后,家庭经济陷入困顿。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文中的“背影”是作者在家庭遭遇变故、父亲处于困境时的一个形象特写,它承载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反映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愧疚与思念之情。 二、字词积累 1. 易错字音 交卸(xiè):指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奔丧(sāng):从外地急忙赶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闲(fù):指没有职业在家闲着;失业在家。 踌躇(chóu chú):犹豫。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衰颓败落。 琐屑(xiè):细小而琐碎的事。 惦记(diàn):心里牵挂,不能忘记。 箸(zhù):筷子。 栅栏(zhà):用铁条、木条等做成的类似篱笆而较坚固的东西。 2. 易错字形 (1)“藉”与“籍”:“狼藉”的“藉”是草字头,本义是杂乱,引申为破败、糟蹋等;“籍贯”的“籍”是竹字头,有书籍、登记隶属关系的簿册等意思。 (2)“拭”与“试”:“拭”是擦的意思,如“擦拭”;“试”有尝试、考试等意思,如“试验”“考试”。 (3)“赋”与“斌”:“赋”有给予、征收等意思,如“赋予”“赋税”;“斌”常用于人名,表示文武兼备。 3. 重点词语解释 祸不单行: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变卖典质:(把自己的财产、衣物)出卖和典当出去。典,当。质,抵押。 惨淡:凄惨暗淡,不景气。 勾留:短时间停留。 月台:站台。 情郁于中:感情积聚在心里。郁,(忧愁、气愤等)积聚。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怀,心。 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三、文章结构 1. 全文共分三部分 (1)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在文章中出现四次,开篇即提到“背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同时也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 (2)第二部分(第2 - 6段):回忆往事,写了父亲在火车站为“我”送行的情景,具体细致地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其中又可分为三层: ①第一层(第2 - 3段):交代了父子分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也为下文父亲对“我”的关爱做了铺垫。 ②第二层(第4 - 5段):详细描写了父亲为“我”爬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通过一系列动词如“蹒跚地走”“探”“———“缩”“倾”等,生动地展现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和对儿子的深切关爱。 ③第三层(第6段):写“我”的流泪,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感激和不舍,与父亲的“背影”相呼应。 (3)第三部分(第7段):别后思念,写别后“我”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次浮现父亲的“背影”作结,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情感表达更加深沉。 四、主题思想 1. 主题概括 文章通过回忆父亲在火车站为“我”送别的情景,特别是细致地描写了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也抒发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愧疚与思念之情。 2. 情感分析 文中既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