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假期复习题(二)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 60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2.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3.“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这段话肯定了( ) A.秦朝的郡县制 B.三公九卿制度 C.秦统一的货币制度 D.秦统一文字的政策 4.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5.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均田制 6.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 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打破了依靠血缘垄断官职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进一步发展 7.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如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租庸调制 8.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10.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11.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12.唐代宗始设枢密使,“初不置司局,但有屋三楹,贮文书而已。其职掌惟承受表奏于内中进呈;若人主有所处分,则宣付中书门下施行而已”。 据此可知,当时的枢密使( ) A.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B.类似皇帝秘书机构 C.地位在中书省之上 D.下属机构较为完备 13.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懍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 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 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