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假期(三) 一.选择题(共25小题) 1.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 ) 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 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 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 2.刘邦进入关中后,“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西汉建立后,刘邦令萧何制定汉律。萧何在秦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合为九章,称作《九章律》。这反映了( ) A.汉初缺乏对秦亡教训的深思 B.秦律与大一统国家治理相适应 C.西汉延续了秦朝的治国理念 D.汉初立法缺乏充足的思想资源 3.如表是秦汉时期铸币情况表(部分),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发行时间自秦延续 名称秦半两 重量半两 币面文字半两 是否垄断发行否 文帝五年(前175年) 四铢钱 四铢 半两 否 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 三铢钱 三铢 三铢 不准私铸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 邵国五铢 五铢 五铢 出邵国垄断 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 赤侧五铢 五铢 五铢(带红色镶边) 由中央垄断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王国问题渐趋严重 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铸币制度日臻完善 4.如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科举制( ) 类别 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 乡试中的排名 每提高10% 增加8.3% 考取举人的年龄 每增加一年 下降4.8% A.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 C.加强社会的流动性 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 5.美国学者G 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 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6.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宋朝( )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7.良渚遗址包括约30万平方米的宫城、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以及十数座高、低水坝等,规模之宏大前所未见。此外,制作大量珍贵玉、漆、象牙、陶器等所需的专业人工数量也很庞大。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B.先进的手工业技术 C.强大的社会组织能力 D.发达的社会生产力 8.元朝实行“币同制”,禁用金银,发行国家掌控的纸币,在全国范围内将纸币确定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辅以少量银元宝、铜钱、铁钱等。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B.发展商品经济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垄断对外贸易 9.儒学史上的一次学说更新,其“主要结果,便是对道德自我修养的重视,逐渐胜过了在文学和文化上的造诣,同时也使人们对天地自然的兴趣与日俱增”。这一更新是( ) A.先秦“制天命思想”的提出 B.汉代“天人感应说”的确立 C.宋代“格物致知观”的形成 D.明代“致良知思想”的勃兴 10.北宋建立后,将地方精兵编为禁军,拱卫京师,还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提升了边境防御能力 B.提高了文官和士人地位 C.加剧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