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 的名称。“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内容多写燕赵边塞 之 事 。 "歌行"是一种诗体,属"古体诗"。句数及每句字数无定, 音节格律比较自由,易于叙事抒情, 一般篇幅较长。 一 、题目解读 人物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一 字仲武,渤海蓓(今河北景县)人, 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 边塞诗人 高适三次出塞,创作了大量的边塞 诗,把边塞诗的创作推向高峰,成为 盛唐边塞诗的领军人物。 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 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 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 ,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 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其诗歌以古体见长,尤长于七言歌行 和五言古诗。 高适作此诗之前不久,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 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 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 无法实现,但他对边塞地区状况的了解却更具体、更透彻了。将帅 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因写此篇。 三 、创作背景 四 、诗歌序言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 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译 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张守珪出塞回 来的客人,写了一首《燕歌行》给我看。我感慨于戍边征战的 事情,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作 用:交代时间、事件、写作缘由,为整首诗歌提供了一 个大的环境背景。 五、整体感知 >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诵读诗歌 燕歌行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诵读提示: (1)全诗共28句,4句 一换韵,共换7韵,且用韵平仄相间,诵读时要注意节拍和韵律变化。 2)诗歌每 一 次韵律的转换都带有内容、情感的变化,诵读时注意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战事发展顺序 >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五、整体感知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挺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 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 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 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 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 燕歌行 五、整体感知 >本诗按照什么顺序写“征戍之事”的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征战之苦 六、问题探究 1.征战之苦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尘土蔽日遮天,将领们为扫平凶敌辞家上了前线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 常赐颜色。 好男儿本看重驰骋沙场为国戍边,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