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欢乐颂》宏伟壮丽的音乐风格,理解其表达的对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以及人类团结友爱的精神内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广阔的人文情怀。 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欢乐颂》的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能够准确、流畅、富有激情地演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演唱技巧和表现力,增强学生对经典音乐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排练、乐器演奏、音乐创作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艺术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入剖析《欢乐颂》的音乐结构和创作特点,使学生理解其音乐表现手法与情感表达之间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准确把握歌曲的节奏、音准和力度变化,尤其是在合唱部分,要实现各声部之间的和谐统一,展现出歌曲的磅礴气势。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欢乐颂》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内涵,并将这种理解转化为真挚、饱满的情感融入到演唱和音乐表现中,避免演唱的空洞和表面化。在多声部演唱或乐器演奏与演唱配合时,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平衡与融合,达到理想的音乐效果,对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协作能力提出了较高挑战。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合作学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以生动的语言讲述贝多芬的伟大成就和他在音乐史上的崇高地位,介绍他的一些著名作品如《命运交响曲》等,引发学生对贝多芬音乐的兴趣和好奇。然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作品《欢乐颂》,提问学生是否听说过这首曲子,对它有哪些初步的印象或了解。 播放一段与欢乐、团结等主题相关的视频或音频片段,如盛大的节日庆典、人们欢聚一堂的场景等,营造出欢乐、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感受《欢乐颂》的情感基调做好铺垫。 (二)作品介绍 详细介绍《欢乐颂》的创作背景。它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乐章,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贝多芬深受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渴望人类能够摆脱苦难,走向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境界,于是创作了这首表达人类美好愿景的《欢乐颂》。 讲解《欢乐颂》的音乐特点。其旋律简洁而富有力量感,节奏明快且规整,具有强烈的行进感。歌曲采用了合唱与管弦乐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不同乐器音色的交织和合唱声部的叠加,营造出宏大、庄严的音乐效果。其主题旋律易于记忆和传唱,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了人类团结和友爱的象征。 (三)聆听歌曲 播放《欢乐颂》的完整音频,让学生安静地聆听,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速度、节奏以及音乐的起伏变化,想象歌曲所描绘的画面和场景,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力量。 再次聆听歌曲,这次要求学生关注歌曲的结构和旋律走向。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如:“同学们,你们能听出歌曲分为几个部分吗?每个部分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在聆听后尝试回答,初步了解歌曲的结构框架,如歌曲大致可分为主歌、副歌以及不同的变奏段落等。 (四)学唱歌曲 发声练习:进行一些简单的发声训练,如用 “哼鸣” 练习来寻找头腔共鸣,让学生感受气息的支持和声音的高位置。然后进行一些音阶的上行与下行练习,如 “do - re - mi - fa - sol - la - si - do” 及其反向练习,要求学生用平稳、连贯的声音演唱,注意音准和节奏的把握,通过这些发声练习为演唱《欢乐颂》做好声音准备。 哼唱旋律:教师弹奏《欢乐颂》的旋律,让学生用 “la” 来哼唱。在哼唱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旋律的高低起伏、节奏的长短变化以及音乐的连贯性。对于一些较难的旋律片段,如旋律的大跨度跳跃、节奏的复杂变化部分,教师可以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