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14分) 专题实战 练考法 考点破译 授技法 考点一 词语理解 常考重点 1.课下注释(含课下注释译句中的词语)和课后习题。 2.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字词。 3.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实虚词。 4.课内外迁移。 推断技巧 1.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即“联想推断法”,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2.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3.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4.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5.查阅词典法 考点二 文言断句 常考重点 1.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 2.句中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解题技巧 1.技巧一:根据句意断句 根据人物关系、事情发生的逻辑顺序来理解句子的基本含义,进而根据句意、句式结构以及断句要求来断句。 2.技巧二:结合常见情况进行断句 主谓之间要停顿 如“佳木/秀而繁阴”中,“佳木”是陈述的对象,动作发出者,与后面的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动宾之间要停顿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以”是“认为”的意思,作动词,“臣卑鄙”是主谓短语用作宾语,故应在谓语之后,宾语之前作停顿 动词与后面的补语(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受任”“奉命”都是动词,“于败军之际”“于危难之间”都是补语,它们之间应有停顿 句中转折词前一般要停顿 如“而”“则”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而”字前后形成转折关系,故应作停顿 前置状语和主语之间应作停顿 如“尝/与人佣耕”中“尝”表示“曾经”,“俄而/百千人大哭”中“俄而”是“一会儿”的意思,都用作动词的状语,应在后作停顿 句首表示议论、推断、反问、总结等语气的词语后应作停顿 如“顾”“夫”“盖”“其”“至若”“若夫”“故”等,“其/真无马邪”“至若/春和景明”“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句首的“其”“至若”“顾”都是句首语气词,因此应在之后作停顿 句尾语气词之后作停顿 如“者”“也”“矣”“哉”“耳”“焉”“与(欤)” “耶(邪)”“而已”等 考点三 句子翻译 常考重点 1.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 2.重点实虚词的准确翻译。 解题技巧 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原则。翻译时字字落实,忠于原文,恰当转换句式,译出原文的语气和风格特点。 2.翻译“五字法”:留、补、删、换、调。 (1)留,即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官职、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庆历四年(年号)留;滕子京(人名)留;巴陵郡(地名)留。 (2)补,即补充省略部分(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或介词),使意思更加完整。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为“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删,即删去无实在意义,只表示语气、停顿或补作音节的虚词。如“夫战,勇气也”翻译时,应删去“夫”(语气词)。 (4)换,即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词。如“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翻译时用“陈列”替换“陈”。 (5)调,即调整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的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应调整为“公与之乘,于长勺战”。 考点四 表现手法 铺垫 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的一种表现手法。 链接教材 《岳阳楼记》第3段、第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