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赏)天黑黑》教学设计 课本内容 教材分析 《天黑黑》是一首流行于台湾北部和闽南一带的民谣,深受大人小孩的喜爱,传唱度十分广泛。歌词内容围绕着爷爷挖到泥鳅后,与奶奶因烹饪方式不同而争执打破锅的有趣故事展开,体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气息,反映了农民丰富的想象力和乐观逗趣的性格。 从音乐形象上看,这首歌具有淳朴天真的特质。歌曲的歌词大多一字一音,与口语相近,装饰音较少,呈现出平实、朴素、自然的风格。 在曲式结构方面,全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爷爷挖到泥鳅后全家的喜悦之情;第二部分则表现了二老争吵的情景,语调诙谐、生动。每个部分都由两个乐段组成,旋律以第一乐段的材料为基础,音域逐段向上扩展,层次清晰。 此外,乐曲结尾处常用衬词,通过模仿锅被打破的声响,使歌曲更加生动且幽默有趣。这种结尾方式不仅为歌曲增添了趣味,也进一步体现了歌曲所蕴含的农村生活场景。 课时 1 课时 40 分钟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审美感知 通过听赏《天黑黑》,感受歌曲中质朴、诙谐的音乐风格,体验歌曲带来的听觉享受。 艺术表现 在听赏过程中,能通过简单的节奏模仿、哼唱等方式表现对歌曲的理解与喜爱。 创意实践 能够根据歌曲的旋律与内容,进行简单的歌词改编或故事创作,发挥音乐想象力。 文化理解 了解《天黑黑》所承载的闽南文化内涵,理解歌曲背后反映的地域生活方式与民俗风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专注听赏歌曲《天黑黑》,准确把握歌曲的旋律特点与节奏规律。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的闽南文化元素,并能在听赏过程中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歌曲相关知识和闽南文化。 演示法:通过教师示范演唱、节奏演示等让学生直观感受。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歌曲感受和文化内涵。 体验法:让学生通过听赏、哼唱等体验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歌曲音频、视频资料。 相关乐器,如木鱼等简单打击乐器,辅助节奏教学。 制作 PPT,包含歌曲歌词、闽南文化相关图片等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5 分钟)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走进一个充满趣味的音乐世界。大家先听一段音乐(播放闽南风格音乐片段),猜猜这是哪里的音乐风格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对啦,这是闽南地区的音乐风格。今天我们就来听赏一首闽南风格的台湾民谣 - 《天黑黑》。 教学意图:通过音乐片段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自然引入课题。 歌曲初听(7 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这首《天黑黑》,听完后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第一感觉。(播放歌曲音频) 生:(听后分享感受,如欢快、有趣等)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敏锐呢。那谁能说一说,从这首歌里你听到了哪些声音或者场景呢? 生:(回答可能听到的场景,如下雨、挖泥鳅等) 教学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和大致内容,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歌曲分析(10 分钟) 师:我们来看看这首歌的乐谱(展示乐谱),首先这首歌是 F 调,2/4 拍。大家知道 2/4 拍的节奏特点是什么吗? 生:(回答 2/4 拍的节奏特点) 师:对,强 - 弱,强 - 弱。那我们跟着音乐,用拍手的方式来感受一下这首歌的节奏。(再次播放音乐,带领学生拍手感受节奏) 师:再看歌词,歌词里提到了 “天黑黑,要落雨,阿公(啊)举锄头,要掘芋”,这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呢? 生:(回答场景,如农民在下雨前准备挖芋头的情景) 教学意图:引导学生从乐谱和歌词角度分析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同时强化节奏感知。 文化讲解(8 分钟)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台湾民谣,它有着很深的闽南文化底蕴。歌词里的一些词汇,比如 “阿公”“阿嬷” 都是闽南语,闽南语是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很重要的语言。谁能猜猜 “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