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27666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4-12-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74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驳论文的方法 2.理清作者的批驳思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3.了解杂文的理性与诗性特点,通过抓文中的副词,体会情感批驳的效果,理解作者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的批驳思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了解杂文的理性与诗性特点,通过抓文中的副词,体会情感批驳的效果,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明观点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和社会名人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1934年4月28日至5月18日国民党反动政府戴季陶和下野的北洋军阀段祺瑞等,在杭州林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悲观失望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社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早已灏于精神幻灭之域。鼓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悲观论调。 一生致力于改造国民性的鲁迅先生,针对这一悲观观论调,写文章进行批驳,鼓舞国民自信心。 (设计意图:本文时代感强,针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批驳,若不补充足够的时代背景,学生就不能理解此文的批驳意义。) 思考:请同学们速读课文,说说对方观点是什么?我方观点是什么? 预设: 对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我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思考: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那么,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理清思路,树靶子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 读一二段,结合背景与书下注释,说说这里的“我们”和“有人”指的是谁? 预设: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2. 作者先摆出对方的论据、论点,有什么作用? 预设:作者先要树起他要批驳的靶子。 3. 作者在摆对方论据时,一再强调“是事实”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预设:强调对方的论据是真实的,因此,作者不会从驳论据入手批驳。 (设计意图:先用作者会用什么样的批驳方式来引起学生思考,接着引导学生关注三个事实,辨明作者不会驳论据,强调论据的真实性,是为驳论证过程的错误做充分的准备。此处训练学生思辨能力) 4.这是一篇杂文,它兼有理性与诗性的特点,在理性树靶子时,作者的情感态度也是很鲜明的,请同学们重音读所标副词。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预设:"总"体现当时的国民政府洋洋自得样子,“只”寄希望于国联体现其抓救命稻草仰人鼻息,“一味”体现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的状态。表明作者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讽刺。 小结:作者在理性树靶子时,就已经通过简单的副词从情感上进行了批驳。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文章深刻而情感分明,不仅思路清晰,语言也极为有力。只理性分析,不带领学生抓字词深入体会,就影响了驳论文的张力。因此,这里,将理清思路的理性批驳,与抓副词的情感嘲讽批驳双线推进。) 三、理清思路,驳敌论 1. 读读三四五段,说说作者从三个真实的论据分别推理出怎样的观点 预设:作者指出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力,因此失地失物失国联是失掉他信力,求神拜佛是自欺力,因而一味求神拜佛是发展自欺力。 2. 这是一种什么批驳方式?作者用的仿生词“他信力和自欺力”效果怎样? 预设:这是驳论证的方法来批驳,也就是由对方的论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