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课堂导入 拆除列宁雕塑 拆除保尔柯察金雕塑 普京在回答“你怎样看待苏联解体”这一问题时,引用了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课标要求: 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玉米 苏联解体漫画 南美洲 东欧8国 拉丁美洲1国 中国 老挝 越南 朝鲜 蒙古 柬埔寨 1、二战后,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苏联模式(强行)推广到东欧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对抗领域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杜鲁门主义(1947年) 政治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1948年) 经济 经互会 (1949年) 北约组织 (1949年) 军事 华约组织 (1955年) 美苏冷战下,两大阵营对抗 (1)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控制东欧各国,要求其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统一 苏军坦克进入布拉格 (2)1949年,成立经互会 帮东欧国家克服经济困难,将东欧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轨道 经互会旗帜 (目的:为适应冷战需求)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承认并与中国建交, 1950年,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中苏建交与合作,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953—1957年,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莫斯科斯大林哀悼仪式 1953年斯大林逝世,终年74岁。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北京悼念活动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二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对于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 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评价 1953年开始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改革失败。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全盘否定, 引发思想混乱 不符合 苏联国情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材料1: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 材料2:1960年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时间 内容 结果 1964年开始 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 经济上推行“新政策”。 重心放到军事方面。 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这些信息共同说明什么? 美苏战略核武器对比 美苏常规武装力量对比 苏联在军事上赶上美国 食品短缺,群众排队等待购买 此时期的苏联,军事赶上美国,那么其他社会方面呢? 跛脚的巨人更“畸形”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 重工业过重, 轻工业和新兴产业落后。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 一边是加加林早在1965年就幸运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宇航员,飞向太空,另一边则是直到苏联解体前,她的人民喜欢的羽绒服、牛仔裤、旅游鞋之类的物品,要靠中苏两国大大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