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 语文 八年级 下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目录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内容解读 内容精讲 艺术特色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新课导入 《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梳理了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诗、文等经典内容,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 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容易激发读者阅读经典的兴趣,从而亲近经典,了解经典。 可以说,《经典常谈》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了解作者、作品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素养 掌握“选择性阅读”的读书方法。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中国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后又从事散文写作。先后执教于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任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教授,并致力学术研究。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对美的憧憬;散文风格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有《朱自清全集》行世。 当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时,“新文学”与“新文化”已经站稳脚跟,开始担负起参与“抗战救国”的历史责任。因此曾经对于传统经典持有激烈批判态度的“新文化人”也转向表彰其间的积极因素,肯定其在“国民教育”中作为“文化训练”载体的重要作用。但态度调整并非简单的立场反复,“新文化人”依旧是在当初“新文化运动”的延长线上完成的对于传统的接纳。 经典常谈》虽是一本小书,但昭示的却是“新文化人”自我演进的大道。朱自清凭借其站在思想史、学术史、文学史与教育史的多重背景的交汇处,为“新文化人”应当如何回应这一问题成功地“发凡起例”。 写作背景 内容解读 《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 内容精讲 选择性阅读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的速度大大超过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而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更加重要。 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想、目的密不可分。 内容精讲 如何进行选择性阅读 1.根据兴趣进行选择。 阅读大部头或内容涉及面较广的作品时,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例如读《经典常谈》,如果对古代文学感兴趣,可以先读《诗第十二》《文第十三》两篇;如果对历史感兴趣,可以从读《〈战国策〉第八》《〈史记〉〈汉书〉第九》读起。 内容精讲 2.根据问题进行选择。 我们平时在读书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关注的焦点,就是要选择与我们思考的问题有关的内容来读,抛弃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这样,越往后读,记忆的负担就会越来越轻,思想却愈加深邃。我们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就可以带着问题去深入探究,如作者创作这部书的目的、撰写的原则,这部书的文学价值等。 内容精讲 3.根据目的进行选择。 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如与课内学习沟通衔接,或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问题,或为正在开展的研究打开思路、寻找资料等,就需要我们根据目的去选择书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