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榴》 教学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把握石榴的外在特征,体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了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4、品味作者托石榴之物,颂扬我们民族的美好情操之志,并从中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花草树木情有 出卷网独钟,或咏物抒怀,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你还记得或找到了哪些诗文名句?(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文名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今天,让我们一起到石榴的世界里走走,去感受生命的色彩、倾听生命的歌唱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 出卷网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圆形,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花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黄色的。果在秋季成熟,内有很多种子,种子的外种皮多汁,可以吃。果皮可入药。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 2、文题“石榴”就是本文的线索,作者按“爱———绘———赞”的思路组织材料,抒发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 出卷网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14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星空》(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 4、《石榴》写于1942年 出卷网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国民党反动派妥协投降,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亲日顽固派大肆鼓吹崇外媚日,一些政界人物和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而中国共产党则高举抗日救亡大旗,坚持抗战,力挽狂澜。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状物抒情的方式,借石榴寄托情怀,写成此文。 5、学习生字: 争妍(yán)斗艳 奇崛(jué) 枯瘠(jí) 犀利(xī) 丰腴(yú) 剌(ló) 金罍(léi) 盎然(àng) 皓齿(hào) 唾津(tùo jīn) 潜溢(qián) 6、理解生词。 7、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说说作者对石榴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如“石榴树便是这少数树木中的最可爱的一种”,“最可爱的是它的花”,“我本来就喜欢夏天”等等。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作者是怎样构思全篇的?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美散文,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全文共9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点明状写对象———石榴,点出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具体描写石榴的特征。按照由枝叶到花朵再到果实的顺序来描绘石榴。 第三部分(7———9):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石榴开花是在五月过后,面对炎炎烈日,石榴树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采,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齐读第1段。 明确:对比修辞手法的作用: 将少数树木与一般树木对比,引出石榴。石 出卷网榴树是少数开花树木中“最可爱”的,由此得知它有非同寻常的品格,它不畏炎热的个性,赢得了作者的青睐,最后一句总领全文,也初步流露出作者“爱石榴”的情感。 五、教师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