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3571

语文版九年级上第27课《订鬼》精品教案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7次 大小:158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文版,九年级,27课,订鬼,精品,教案
  • cover
《订鬼》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充,能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及主旨。 2、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体会文章通俗而严密的语言。 3、初步理解“唯物论”与“唯心论”自古斗争从来不断的原因。 4、树立无神论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宇宙。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代有个宋定伯卖鬼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今 出卷网天我们学习东汉末年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的一篇论鬼的议论文,他会进一步告诉我们,世间传说的鬼或神都是不可信的,都是人们心里想像出来的,大家如果不信,就请大家读读这篇文章,读完后你就会明白了鬼是怎么被人想象出来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订鬼,意思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标题简洁,点明写作目的。 2、作者: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 出卷网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历任郡功曹、泊巾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口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门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 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著作有《论衡》。 3、背景资料:秦汉时期,求仙、鬼神迷信等思 出卷网想在统治阶级中盛行。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派方士为他们寻求仙药,幻想长生不老,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神化封建皇帝和麻痹人民,也宣扬迷信思想。他说,天是有意志有感觉的最高主宰,而皇帝是“天子”,代表天意统治人,因此皇帝行德政,天就用风调雨顺来嘉奖他;皇帝无道,天就降临灾害来谴责和警告他。在鬼神迷信思想泛滥的时代,王充根据科学知识,提出无神论的观点,有力地批判了迷信鬼神的观点。 4、学习生字: 衽(rèn)  庖(páo)  箠(chuí) 殴(ōu)  纆(mò)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第一部分:提出并阐释论点。 第1句正面提出论点。指出: 出卷网人们说“有鬼”并不是“人死精神为之”,而是“人思念存想之所致”,接着第2、3句用设问引起阐释,以下几句说出了道理: 人生病了就会产生忧郁、恐惧的心理,就会 出卷网看见“鬼”出现,因为忧郁恐惧就会有许多思念想像,也就会产生许多虚幻的影像,于是“鬼”就出现了。本段中,立论开门见山,阐释追根溯源,层层递进,干净利落。 第二部分:举例论证,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 用伯乐相马无非马、庖丁解牛不见生牛 出卷网的知名事例来证明“思念存想,自见异物”的道理。进而证明“人病见鬼”,举此二例是用“二者用精至矣”和“思念存想,自见异物”构成相似点,以达到举其同类证明其正确的目的,也就是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证明世上并非有鬼,而是人生病时的“思念存想”所致。诚然,伯乐所见的并不全是马,庖丁所解的并不全是牛的部件,而之所以“无非马‘不见(活)牛”,是“用精至矣”。由此可知,与二者相类似的“人病见鬼”,当然也是“思念存想”所致,论证是有说服力的。 第三部分:分别从病人的心理、病的不同程度不同感受人手进行深入分析,从而证明了“鬼”是不存在的。 本段可分为二层。一层(开头至“妄见 出卷网之也”)照应第一段“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分析病人的心理,指出所谓“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