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203585

语文版八年级下第6课《现代诗两首》精品教案

日期:2025-10-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3次 大小:193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文版,八年级,6课,现代诗两首,精品,教案
  • cover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 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4、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故乡 出卷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是作者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谣”是歌谣,是对长城的歌颂。 2、“一片槐树叶”是指作者借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以此为题目点明诗人吟咏的对象,简洁明了。 3、学习生字: 焉之(yān) 隘口(ài) 歌谣(yáo) 蹲踞(dūn jù) 山巅(diān) 焚起(fén) 敕勒川(chì) 荒莽(mǎng) 槐树(huái) 蝉翼(chán yì) 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 三、指导朗读: 长城谣(席慕容) 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 出卷网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 出卷网;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 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 一片槐树叶(纪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出卷网,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四、学生齐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五、教师小结: 《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 出卷网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 《一片槐树叶》一诗,作者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长城谣》的作者是席慕蓉。席慕蓉1 出卷网4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生活在台湾。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她时刻思念着故乡,遂写成《长城谣》。 二、作者简介: 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 出卷网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