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8.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讨论标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形式: 内容: 作用: 反问句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 《坟》等。 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朝花夕拾》 选自《呐喊》 选自《野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 写 作 背 景 1、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 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检查预习 搽 诓骗 玄 虚 前仆后继 脊梁 慨 叹 :怀念古代,哀叹现在。表示对现状不满的怀旧情绪。 :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困苦,保全生命。 :不能作为凭据。 :原指佛教徒为寻求佛法不惜牺牲肉体。后来指为追去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不足为据 舍身求法 什么是驳论? 在一次宴会上,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赫尔岑被轻佻的音乐扰得心烦意乱,直用手捂耳朵。主人见他这样便解释说:“演奏的是流行乐曲。”赫尔岑问道:“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回答说:“不高尚怎么能流行?”赫尔岑反驳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说罢,头也不回的走了。 驳论:就是通过驳斥敌论点, 证明它是错误的、荒谬的,从而 证明自己观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看,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 什么是驳论文? 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破中有立 初读课文,思考: 1.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再读课文,思考: 1.作者是怎样“树靶子”的? 2.作者又是怎样“打靶子”的? 1.作者是怎样“树靶子”的? “靶子”(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事实 有人慨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作者又是怎样“打靶子”的? “靶子”(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思考:课后练习第三题第1小问。 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的论据不能得出“失去自信”这个论点,由真实的存在依据推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学习小结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 深读课文,思考: 作者怎样立论的?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文章开始转向正面立论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列举从古至今的事实 间接批驳 中国脊梁 梳理本文论证思路 直接批驳 间接批驳 讨论标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形式: 内容: 作用: 反问句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1.吸引读者思考和阅读欲望; 2.问句形式,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