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电势能和电势》教学设计 姓名 董晓琳 联系电话 学段 高二 展示单元 必修第三册第十章(第一节) 课题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10.1电势能和电势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从力的角度介绍了电场的性质之后,本章开始从能的角度理解电场。对电场的理解进一步深入。本节按静电力做功-电势能-电势的线索进行编排,先论证静电力做功和路径无关,再类比重力做功,提出电势能的概念,提出电势能具有相对性。最后从能量角度建立电势概念,电势能和电势是电学中两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后续学习的基础。但是内容过于抽象,为了更好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本节新授课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电场力做功特点和电势能。第二课时:电势。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重力做功的特点以及重力势能,知道功的计算。会用比值法求电场强度,知道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学生虽然有一定知识储备和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对于电势能和电势这个抽象的概念会觉得难以理解非常困惑,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得到引入这两个概念的必要性,多用提问降低学生思维难度,提升其思维品质,掌握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用类比的方法辅助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深刻。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在匀强电场中移动电荷静电力所做的功,认识静电力做功跟路径无关的特点。 2.通过类比重力势能引入电势能,体会能量观点是分析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3.理解电势能的变化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 4.知道电势能的定义。知道常见的电势能零点的规定方法。 5.通过建立电势概念的过程理解电势是从能的角度描述电场的物理量,会并判断电场中两点电势的高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电势能概念的建立。 2.电势能的变化与静电力做功的关系。 3.电势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 1根据静电力做功的特点引入电势能的概念。 2.比值法定义电势,理解电势是电场本身的性质。 教学流程 课时1 知识回顾--规律探究(电场力做功特点)--电势能概念建立--电势能概念理解--与重力势能对比加深理解--自主小结 课时2 提出问题--归纳属于电场能的性质特点--找到属于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得出概念--电势高低判断方法--与电场强度对比加深理解--重力场与电场对比--自主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知识回顾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速度为什么会改变,做平抛运动时呢? 2、物体动能改变的原因?动能是由什么能转化而来? 3、重力做功的特点? 4、带电体在静电场中受力的方向怎么判断?大小如何计算?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 已有知识是学习本节知识的基础,简要复习,易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问题提出 思考讨论书本26页问题。哪种能量减少导致电荷功能增加? 什么是能量变化的量度? 学生思考 创设情境,引出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向。 规律探究(电场力做功特点) 1.获取研究思路 这种能量肯定是因为电场的存在而具有的,能量的变化与静电力做功密切相关。所以下面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静电力做功来研究电场中的能量。从功入手研究能量是我们一贯的思路。 我们曾经学过两类力,它们做功的特点不同。一类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学过那哪个力是这样的?重力。一类力做功与路径有关,哪个力是这样的特点?滑动摩擦力。这两类力做功的特点是不同的,所对应的研究方法也不同。所以下面我们来计算静电力所做的功,看看与电荷运动的路径有没有关系? 2.证明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跟路径无关 做一做:在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任取A、B两点,AB的连线长度为l,与电场强度的方向夹角为θ。把带正电的试探电荷从A点移动到B点,若试探电荷的电荷量为q,计算下面三种情况下静电力对电荷所做的功: (1)把q沿直线AB从A点移动到B点; (2)把q沿折线AMB从A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