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6 诫子书 诸葛亮 一、新课引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陆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二、新课讲解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早年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迁居豫章,后辗转至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故号卧龙先生。西晋陈寿《三国志》有《诸葛亮传》,并整理其诗文《诸葛亮集》传世。 二、新课讲解 背景简介 诸葛亮在政治、军事上计谋超群,对后代的教育问题也十分重视。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军中的前夕,还写信给诸葛瑾:“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同时写下了流传百世的《诫子书》。他在《诫子书》中告诫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以广才,励精治性,珍惜光阴,务求“接世”。 二、新课讲解 夫 君子之行, 静 以 修身,俭以养德。 非 淡泊 无以 明 志,非宁静无以 致 远。 告诫,劝勉 书信 fú,用于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用来 明确,坚定 到达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诫子书 二、新课讲解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 广 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 则不能 励精,险躁 则不能 治性。 增长,形作动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二、新课讲解 年与时 驰, 意 与日 去, 遂 成 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疾行,指迅速逝去 意志 消失 最终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 志衰,没有 用处。 又怎么来得及 二、新课讲解 整体感知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2.文章主要论述了哪两个方面?又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并注意珍惜光阴,勉励他刻苦学习。 寄寓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文章主要论述了修身(做人)和治学(学习)两个方面。通过对比论证,论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须静,学习须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进行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二、新课讲解 1.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 研读内容 二、新课讲解 2.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须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宁静、学习、立志。 三者的作用:静心才能更好的学习,学习才能增长才干,立志才能使学有所成。静心是基础,学习是途径,立志是确定目标,一个人在成才的过程中这三者缺一不可。 研读内容 三、归纳小结 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作为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静)———治学:夫学须静也……非志无以成学;修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反(躁)———治学:淫慢则不能励精;修身:险躁则不能治性。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四、强化训练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 ”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请分别找出原句。 澹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澹泊 立志 惜时 五、拓展延伸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