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中国历史 年级 七年级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标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 教材分析 《第21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是统编义务教育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活动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核心概念———中华文明的起源”。通过寻找良渚博物院中相关考古成果,运用所学解读文物,以文物证史,帮助学生理解良渚古城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在2024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上册》中,良渚古城遗址内容出现在第一单元《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第21课 活动课 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中。教材对良渚古城遗址的时间、地点、布局以及随葬品等进行具体介绍,还附有良渚古城及其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器及神人兽面纹线描图等。带领学生,通过考古发现,运用考古成果,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实证我国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看,通过第2课的学习,学生知道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通过第3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良渚古城遗址,对“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有一定认识,这就为本次博物馆学习作了铺垫。在此基础上,设计走进良渚博物院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知识储备,搭建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过实地考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活动,实现有效迁移。 从学习能力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以往接触的大多是文本材料,面对博物院内的文物展示、场景复原模型以及文字介绍,如何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结合考古发现,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这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既陌生又新奇。通过项目式学习,围绕驱动性问题,循着问题链,在博物院中寻找相应的考古成果,实证历史,进而完成能力进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良渚博物院展厅中的部分考古成果的解读,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以良渚考古实物证据展示良渚遗址的文化价值。 2.探访良渚博物院,初步学会从实物资料中获取历史信息,通过文物证史,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 3.讲好良渚文化的故事,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考古成果历史信息的解读,感受良渚稻作农业的发达。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博物院内文物的探寻,提取历史信息,形成历史认识。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点:门厅、前言展板 创设情境,引疑启思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为什么说“良渚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如何运用家乡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的起源。 布置任务:良渚文化已出现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在良渚博物院中,找出相应的考古成果,进行实证。 走进良渚博物院,阅读前言展板文字“良渚文化已出现了发达的稻作农业,复杂的社会分工,明显的阶级分化和统一的精神信仰”。思考如何运用家乡考古成果,讲好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生带着问题与任务,寻找相应的考古成果,进行文物证史。 调动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经验,提出驱动性问题,从家乡考古成果入手,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新课学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任务驱动,构建认知 地点:第一展厅“水乡泽国” 学习任务一 通过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